Galaxy Digital 協助巨鯨拋售
Galaxy Digital(GLXY)正式公開宣佈協助一位「中本聰時代」的早期比特幣投資者出售超過 80,000 顆比特幣(總價值約 90 億美元)。儘管該公司表示此筆歷史性交易是該投資者進行遺產規劃的一部分,然而,這筆大額交易卻導致比特幣的身份認同危機浮上檯面。
儘管交易本身已經完成,但交易背後的象徵性意義卻在社群中引發討論。有人認為這是正常的資產重整,也有人擔心連最早期的信仰者都在選擇「套現離場」,可能意味著早期參與這對比特幣的認同已發生變化。加密貨幣分析師 Scott Melker 在 X上發文表示:
「比特幣很棒,但它顯然已在某種程度上被它原本想對抗的那群人所挾持。許多最早期的比特幣巨鯨,他們的信仰已經動搖,並在這個價格水位選擇賣出。」
這番話立刻在社群間引發激烈爭論——KOL、交易員與比特幣理想主義者意見不一,爭執焦點圍繞這位巨鯨的拋售是否代表信仰崩塌,Melker 的說法是否過於悲觀。
只是過度解讀?
不少評論者反駁 Melker 的看法,指出這筆交易明確說明是為遺產規劃而非信仰出走。他們認為,單一大額交易並不足以構成「比特幣身份危機」的證據;且錢包資金流動本身可能誤導,不等於長期看空。
還有社群成員點名像是 Adam Back 等 OG 倡議者仍在持續買入比特幣,質疑 Melker 的觀點太過主觀。Melker 稍後也澄清,他「只是反映市場上聽到的聲音」,並非完全代表他個人立場。
比特幣脫離「密碼龐克」精神
但社群中確實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樣的出場正好反映一種更深層的轉變。隨著比特幣越來越被傳統金融吸納——如 ETF、企業財庫配置與第三方託管機構——部分早期支持者擔憂,比特幣正逐漸脫離其原始「密碼龐克」(cypherpunk)精神。
對這群人而言,比特幣淪為可交易的金融工具、被監管、且多數資產不再鏈上運作,是一種價值扭曲。如果最早的信仰者正在退出,或許是比特幣從「個人主權象徵」變為「金融工程工具」的明顯徵兆。
去中心化擁護者的反駁
另一派聲音則認為,這樣的解讀本身就是錯誤的。對他們而言,比特幣的價值不在於「排他性」,而是它的中立與開放性——不論是散戶或華爾街基金,比特幣的規則一視同仁。
他們指出,ETF 與第三方託管的出現是實現貨幣規模化的必經之路,如果比特幣要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就必須擁抱各類資本進入。而 OG 出場,只是資本輪動的一部分,並不代表信仰崩壞。
更深層的問題浮現:安全性與用途
此外,這場辯論也引發更長遠的疑問:如果大多數比特幣只是被動持有、幾乎不流通,未來靠什麼來維持區塊鏈的安全?
隨著區塊獎勵(礦工收入)因減半而不斷下降,若鏈上交易量持續萎縮,僅靠手續費是否足以支撐整體網路運作,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