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07/29 星期二

  • 22:07

    由 Tom Lee 領導的 BitMine 宣布 10 億美元股票回購計畫,以太幣持有量達 62.5 萬顆

    由知名分析師、投資研究機構 Fundstrat 共同創辦人 Thomas “Tom” Lee 領導的以太幣財務公司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週二宣布,其董事會已批准一項股票回購計劃,授權回購最多 10 億美元的公司普通股。該計畫無固定期限,允許公司不定期地在公開市場或透過協議交易方式回購股份。 BitMine 在新聞稿中表示,截至 7 月 28 日,公司完全稀釋後的普通股總數為 121,739,533 股,根據現金與加密資產合計計算,每股合併淨資產價值(NAV)為 22.76 美元。 BitMine 董事長 Tom Lee 表示,在公司邁向獲取並質押整體以太幣(ETH)供應量 5% 的目標過程中,「有時資本的最佳預期報酬,可能就是回購自家股票」。目前 BitMine 持有未支配現金超過 4.014 億美元。 截至 7 月 28 日,BitMine 持有的以太幣總量為 62.5 萬顆,總值約為 23.5 億美元。該公司還持有 192 顆比特幣(BTC)。 上述消息發布後,BitMine 股價(股票代碼 BMNR)在盤前交易中一度漲約 10%,但隨即出現回落,截稿前交易價格為 31.67 美元。 原本專注於比特幣(BTC)挖礦業務的 BitMine 在今年 6 月宣布進行私募以啟動以太幣財務策略,並由 Tom Lee 擔任董事長。根據 strategicethreserve.xyz 的數據,BitMine 是目前持有最多以太幣的上市公司,排名第二的是由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Joe Lubin 領導的 SharpLink Gaming,該公司在今天的公告中表示其以太幣持有量已達到  438,190 顆。
  • 17:48

    盈透證券考慮推出新的穩定幣,提供全天候穩定幣入金服務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大型線上券商「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正在考慮為其客戶推出一種穩定幣,加入多家積極投入穩定幣市場的大型金融機構行列,正值美國對加密產業的監管日漸鬆綁之際。 盈透證券創辦人兼董事長 Thomas Peterffy 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公司正在評估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但尚未決定會以何種方式向客戶提供該服務。 據報導,盈透證券已透過與加密平台 Paxos 及其投資的交易所 Zero Hash 的合作關係,向客戶提供多種加密貨幣的交易服務。Peterffy 表示,該平台目前正努力推進一項功能,讓用戶能夠全天候使用穩定幣即時為其券商帳戶注資,同時支援熱門加密資產的轉帳。 然而,Peterffy 仍對於加密貨幣被快速地大規模採用抱持保留態度,他表示: 「它的基本價值其實很難讓人理解,如果我們看到人們廣泛使用它並賦予它價值,那我可以接受,但我仍然不太信服。」 盈透證券考慮的選項之一是允許客戶使用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穩定幣來進行帳戶入金,但這將取決於發行方的可信度。 相關報導:《盈透證券創辦人:仍持有一些比特幣,若達到 12,000 美元將買入更多》
  • 16:19

    以太坊創辦人 Joe Lubin 盼 SharpLink 成為業界囤幣最快的以太幣財務公司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暨以太幣財務公司 SharpLink Gaming 董事長 Joe Lubin 表示,他希望公司能以最快速度為股東累積以太幣(ETH)。 Lubin 在週一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 「我們相信,按完全稀釋後每股計算,我們累積以太幣的速度將比所有其他以太坊項目更快,甚至肯定會比比特幣相關項目更快。」 他指出,SharpLink 透過「按市價發行」(ATM)機制每天都在募集資金以擴充其以太幣儲備,同時將持有的幣進行質押(staking)以賺取收益,並透過複利持續放大部位。 目前 SharpLink 正與由知名分析師 Tom Lee 領導的 BitMine 爭相成為最大的以太幣財務公司。根據 StrategicETHReserve 的數據,BitMine 目前持有 566,776 顆以太幣,價值約 21.7 億美元,居於首位;SharpLink 則持有 360,807 顆以太幣(未計入上週末增持的部分),價值約 13.8 億美元,位居第二。 採取低風險槓桿策略 Lubin 在受訪時表示,SharpLink 對於槓桿操作將採取保守策略。目前 SharpLink 完全沒有使用槓桿,但正考慮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作為籌資方式,這是 Strategy 執行長 Michael Saylor 在擴大其比特幣持有量時經常使用的手法。 Lubin 表示:「無論我們採取什麼行動,我們都會嚴格控管槓桿水位,維持一個風險偏低的財務輪廓。我們相信,去中心化的發展在未來將大幅加速,而這將導致以太幣、比特幣及其他一些代幣大幅升值。因此,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風險控管上保持審慎,如此一來,我們的股東將從中受益。」 企業採用加密貨幣財務策略的趨勢已被視為推升以太幣需求的重要動力,幫助該代幣在本輪牛市中追趕先前領漲的比特幣(BTC)和 Solana(SOL)。根據 CoinGecko 數據,以太幣價格在過去三個月內上漲了 110%,截稿前交易價格為 3,870 美元。而大多數競爭幣種在同一期間僅錄得兩位數漲幅。
  • 16:08

    Coinbase 溢價指數轉負!美國市場熱度退潮,機構買盤減弱

    在經歷了 60 天的歷史性上漲後,比特幣(BTC)在美國交易所 Coinbase 的溢價指標出現下滑,顯示市場動能可能正在發生明顯轉變。 Coinbase 溢價指數轉負 根據 TradingView 數據,比特幣的「Coinbase 溢價指數」在本週二首次轉為負值,這是自 5 月底以來的首次,意味著美國投資人相對於全球市場的買盤需求正在減弱。不過,日線尚未收盤,因此最終是否轉負仍存在變數。 什麼是 Coinbase 比特幣溢價指數? Coinbase 比特幣溢價指數是用來衡量 Coinbase 交易所上的 BTC/USD 現貨價格與幣安上的 BTC/USDT 價格的百分比差異。 該數值若為正值,代表美國市場(尤其是機構投資者)買壓強勁,比特幣在 Coinbase 上的成交價高於全球其他交易所; 該數值若為負值,則表示美國投資人對比特幣的需求正在減弱。 為什麼這指標重要? Coinbase 作為美國的頭部交易所,受到許多美國機構與專業投資者青睞;而幣安則是全球加密貨幣投資人最廣泛使用的平台。在過去幾次多頭行情中,比特幣通常會在 Coinbase 出現溢價,顯示美國資金入場是推動上漲的主力之一。因此, Coinbase 溢價的轉負,被視為潛在價格回調的警訊,顯示美國買盤的熱度正在退潮,市場氣氛可能進入盤整或修正階段。
  • 15:22

    京東傳已註冊「JCOIN」及「JOYCOIN」,或為旗下穩定幣名稱

    港媒《香港經濟日報》援引註冊文件報導稱,中國電商巨頭京東旗下京東幣鏈已註冊「JCOIN」及「JOYCOIN」,市場估計是作為穩定幣名稱。 根據註冊說明,「JCOIN」、「JOYCOIN」所涉及服務包括透過區塊鏈技術提供電子資金轉帳、加密貨幣金融交易等。 據報導,京東幣鏈曾在去年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穩定幣沙盒計劃,已在沙盒中測試港元穩定幣,並部署試驗其他法幣穩定幣。 路透社本月初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京東和螞蟻集團都已計劃在香港《穩定幣條例》於 8 月 1 日生效後發行港元穩定幣,且在與中國央行的私下會議中,兩家公司皆呼籲允許以「離岸人民幣」為基礎的穩定幣在香港發行。
  • 12:46

    Shopify 全員 AI 實踐揭密:無門檻、無上限使用,重塑工作流程

    預算不封頂,法務開「綠燈」。 原文標題:《「All in AI」的 Shopify,分享了他們的全員 AI 落地實踐,全是乾貨》 作者:Founder Park 三個月前,Shopify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Tobi Lütke 在公司內部發布了一封全員信,決定「All in AI」。Lütke 提到,「有效地使用 AI 技術是對 Shopify 每位員工的基本期望。」這種做法隨後引來眾多效仿,包括 Box、Fiverr 乃至加拿大總理。 三個月後,Shopify 內部實際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僅僅是領導者的一句「激情口號」,還是真的在企業內部有效地用起了「AI」? AI 的落地,改變了哪些工作流程? First Round Review 與 Shopify 的副總裁 Thawar 進行了對談,Thawar 分享了公司對於引用 AI 的具體策略以及實際提升效果,同時分享了三個「反直覺」的 insights。 全員無差別用 AI,不設費用上限。 讓 AI 更多展示思考和結果,而不是隱藏。 新手和畢業生很有用,尤其是 AI 使用上。 可以說,在 AI 如何在公司落地這件事上,從戰略指導到技術落地,Shopify 給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基於 First Round Review 的文章,Founder Park 進行了編譯處理。 原文:https://www.firstround.com/ai/shopify 01 全員「無差別」使用 AI 許多公司在推廣 AI 時,往往只向全員開放最基礎的工具,而將更強大的模型和應用保留給技術團隊。Shopify 的做法恰恰相反:它允許所有員工使用公司引入的每一款工具和模型。 這種策略背後的邏輯是,高價值的創新應用可能來自公司的任何一個角落,你根本無法預判哪一個會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最值得投入資源的用例。 我去年採購了 1,500 個 Cursor 授權,但很快就發現供不應求,不得不追加了 1,500 個。而增長最快的用戶群體並非來自工程部門,而是來自客戶支持和營收部門。——Farhan Thawar, Shopify 工程副總裁兼負責人 為了鼓勵員工真正用上最好、最新的模型,Shopify 採取了以下三大策略: 策略一:讓法務團隊默認「開綠燈」 變革始於高層。包括法務在內的整個高級領導團隊必須達成共識:擁抱 AI 是公司最重要的事。最高層的一致性意味著,在面對安全、隱私等關鍵議題時,所有人都必須以「如何促成」為出發點。「如果你不把『同意』設為默認選項,那你實際上就是在默認『拒絕』,」 Thawar 指出。「如果規則模糊不清,那實際上就等於不行,大多數公司都如此。」 2021 年底,當 Thawar 決定引入 GitHub Copilot 時,他與法務團隊的溝通很直接:「我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準備上這個項目,如何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Thawar 說。「他們回答,『我們來想辦法。』沒有任何反對意見。」 這種態度,與其他頂尖科技公司 CTO 們的遭遇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一個同行的 WhatsApp 群裡,Thawar 經常聽到他們抱怨來自法務的重重阻礙。 群裡總有人問我:『能讓你們的總法律顧問(GC)和我們的談談嗎?』他們遇到的阻力,我們從未體會過。——Farhan Thawar, Shopify 工程副總裁兼負責人 策略二:AI 工具的預算「上不封頂」 要實現 AI 的全面普及,成本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隨著 Cursor 在公司內部的廣泛使用,一些人開始擔心費用會失控。但這恰恰與 Thawar 的初衷相反:他希望只要工具能創造價值,人人都能毫無顧忌地使用。 Thawar 通過一個內部排行榜觀察,誰為 Cursor 的 tokens 支付額外費用最多。「我們不設額度限制。我也不希望有人用腳本刷榜,但它確實是一個衡量價值的絕佳指標。我們不希望員工在使用 AI 或最新模型時有任何顧慮,」 Thawar 說。「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因為用 AI 完成了重要工作而榮登 token 消費榜前十,並以此為傲。」 Shopify 的首席技術官 Mikhail Parakhin 最近也名列其中。 「我和許多 CTO、CEO 交流時,發現一個令人憂慮的趨勢:他們過分糾結於 token 的成本,」 Thawar 說,「他們會盤算:『工程師們使用 Cursor、Windsurf、GitHub Copilot 這類工具,每人每月要多花 1,000 到 10,000 美元,我負擔得起嗎?』於是他們選擇收緊預算。」 這種思維方式與推廣 AI 的目標相悖。 「如果你的工程師因為使用大語言模型(LLM)每月多花了 1,000 美元,但效率提升了 10%,那這筆投資簡直太划算了。任何公司都會為這樣『廉價』的效率提升而興奮。」(Thawar 甚至表示,如果你的工程師每月能花掉 10,000 美元並創造價值,請務必私信他,他想學習經驗。) 策略三:統一的 AI 入口與 MCPs 為了讓員工能輕鬆地使用和構建最新的 AI 工具,Shopify 將所有資源整合到了一個平台:公司的內部 LLM Agent。這個 Agent 作為一個統一的入口,讓用戶能與各種模型無縫交互和切換。在生產環境中,該 Agent 還承擔著擴展、追蹤和故障轉移等重要功能。 員工可以利用這個 LLM 構建自己的工作流,自由選擇各種模型,並總能第一時間用上最新版本。平台內建了豐富的 MCPs 集合,用戶只需向 Agent 或 Cursor 等工具發出請求即可調用。這裡甚至還有一個由同事們創建好的 Agent 庫,供所有人取用。它是一個一站式的 AI 工作站,滿足了員工的所有需求。 「MCP 服務器是連接公司所有內部工具的重要基礎設施層。我們的理念是『萬物皆可 MCP』,」 Thawar 說。「我們將公司內部的每一份數據,無論它存儲在哪個工具裡,都通過 MCP 變得觸手可及,方便員工隨時調用,構建自己的工作流。」 02 基於 AI 的工作流案例 有了 MCP、Cursor 和聊天這套基礎設施,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業務人員,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下是幾個來自研發部門之外的亮眼案例: 案例一:一個改變潛在客戶銷售線索開發方式的網站審計工具 在 Shopify 的銷售流程中,網站性能基準分析是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向潛在商家證明其行業領先的網站速度,銷售人員必須先對潛在客戶的網站進行審計分析,以數據證明 Shopify 的優勢。過去,這項工作完全依賴人工,耗時耗力。 最近,一位非技術背景的銷售代表利用 Cursor 開發了一款工具,能夠自動生成詳盡的網站性能對比報告。該工具可以抓取潛在客戶網站的數據,與 Shopify 的基準進行對比,甚至還能調用內部文檔,為銷售溝通提供精準的話術支持。 Shopify 的首席營收官(CRO)Bobby Morrison 稱讚了這種思維和工作方式: 「我們頂尖的業務開拓者正在重塑工作的方方面面,從市場分析、機會識別,到為商家制定戰略、打造解決方案。其中最成功的人,無一不具備『AI 流利度』,他們能憑直覺與 AI 工具協作,並以 AI 的速度進化。AI 對他們而言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一種工作方式。」 在 Shopify 看來,AI 帶來的真正機會在於,它能讓你重新思考整個銷售模式。「比如,在一個追加銷售的場景裡,銷售代表可以一邊與客戶通話,一邊讓 agent 在幾秒內調取過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才能獲得的數據。這類銷售數據曾經是稀缺資源,如今卻唾手可得,」 Thawar 解釋道。 「這會對銷售方法產生怎樣的影響?你可以更自信、更有力地闡述觀點,從而在客戶組織內部開闢新的溝通路徑,甚至可能徹底改變你打陌生客戶拜訪電話的方式。」 案例二:銷售工程師的「今日待辦」主頁 一位銷售工程師將他最常用的 GSuite Drive、Slack、Salesforce 等工具的 MCPs 整合到了一個用 Cursor 搭建的個人儀表盤中。這個儀表盤能根據所有工具的實時信息,智能地為他排列任務的優先級。 過去,他不得不在這些應用間來回切換。現在,他每天只需打開儀表盤,問一句:「我今天該做什麽?」系統可能會發現 Salesforce 中有一個即將成交的單子,同時注意到他還沒有回覆該客戶的一封重要郵件,於是立刻提醒他優先處理。Thawar 表示:「他現在幾乎不再打開那些獨立的工具了,Cursor 就是他的工作主頁。他甚至不用再登入郵箱,這太不可思議了。」 這正是 Shopify 希望從其 AI 基建投資中看到的回報,對於一家以基礎設施建設聞名的公司來說,這順理成章。「我們優先發展內部的 AI 基礎設施,這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 Thawar 說。 「與其花幾週時間開發一個孤立的功能,我們寧願投入更長時間去構建可複用的基礎設施。比如,我們搭建了 LLM 代理和 MCP 服務器,就是希望構建一個可供所有人重複利用的系統。一旦有人創建了 Slack 的 MCP,那麽全公司的人都可以直接使用。」 工作流案例三:用 RFP Agent 提升贏單率 對於向大企業銷售的公司而言,填寫項目建議書(RFP)是家常便飯。每一份 RFP 都包括數百個問題,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公司背景信息和跨部門協作才能完成。 為此,Shopify 的營收工具團隊開發了一款 agent,能夠一次性回答多個 RFP 問題。這款 agent 基於 LibreChat(Shopify 是其核心貢獻者之一)構建,它能調用內部的知識庫,包括公開文檔、幫助中心、案例研究等,自動生成內容豐富且有據可查的回覆,極大地解放了方案工程師的生產力。 在回答問題時,agent 還會為每個答案給出一個「置信度分數」,表明其信息是否充分。同時,它還能從過去成功贏單的 RFP 回答中學習,並將新的成功案例儲存進知識庫,來不斷優化未來的應答質量。 03 讓 AI 更多地展示思考過程,而不是隱藏 許多人的擔憂是,過度依賴 AI 會讓我們「大腦生鏽」,與工作本身產生疏離感。但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如果使用得當,AI 反而能向你更多細節,讓你更深入地參與其中。 「大多數人認為,理想的用戶體驗就是你提問,AI 給答案,中間的『混亂』過程越少越好,」 Thawar 說。「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幫助人們精通某項技能,那麽展示這些過程細節反而效果更佳。」 策略:對人進行「情境工程」 Shopify 認識到,要有效地驅動 AI 的應用,關鍵不僅在於優化提示詞,更在於將「情境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理念,系統化地應用在員工身上。 舉個例子:在 Shopify,項目負責人每週都需要提交項目進展報告,這使得公司的項目管理系統成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現在,一個 AI agent 會自動抓取與項目相關的 GitHub 拉取請求、文檔、評論以及 Slack 頻道信息,並撰寫週報初稿。 每週五,項目負責人會收到這份 AI 生成的報告,但附帶了一系列挑戰性的追問,比如「本週你具體完成了哪些工作?」. 這促使負責人必須批判性地審視 AI 的總結,並對其進行優化。他們被激勵去發現其中與實際情況不符之處,暴露潛在的風險,而不是草草接受完成情況,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成果能被準確地理解。 「根據負責人的反饋,AI 會生成一份新的報告。我們會對比最終版本與初稿的差異,AI 則根據這些重寫內容進行學習,不斷進化,」 Thawar 說。過去,撰寫週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蒐集信息,而現在,項目負責人可以將精力集中在人類最擅長也最應該做的事情上:批判性地思考和挑戰,從而讓工作成果變得更好。 我們發現,由 AI 生成的週報初稿,有一半都無需修改直接通過了。這些報告質量很高,部分原因在於 AI 整合了它能獲取到的所有相關信息。——Farhan Thawar, Shopify 工程副總裁兼負責人 工作流:「吐槽」代碼的 Roast 框架 Shopify 運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 Ruby on Rails 應用之一。如何讓大量工程師高效地協作,共同維護這樣一個龐大的單一代碼庫,始終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在 Ruby 這種推崇「約定優於配置」,鼓勵開發者個人自由發揮的語言環境中。 Shopify 的工程師們發現,AI 可以成為維護代碼約定、統一單元測試和代碼更新規範的強大工具。但 AI 本身並不可靠,它需要明確的結構化引導,並與確定性的工具和原則相結合。 於是,Shopify 開發了 Roast,一個用於代碼檢查、修復和迭代的開源 AI 編排框架。它的名字源於公司內部一個同名的 AI 工具,該工具以「吐槽」(roast) 的方式對現有代碼和單元測試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和改進建議。Roast 並不是一個必須做所有事情的單一提示,而是讓開發者可以設計並運行由一系列小而精準、成功率高的步驟組成的反饋循環: Roast 將工作流拆解成多個步驟,並在每一步都清晰地展示 AI 的推理過程。 這些步驟共同構成了一段完整的對話曆史,方便工程師追溯 AI 的決策邏輯。 其核心的 CodeAgent(基於 Claude Code 構建)會總結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其原因。 在進行測試評分等任務時,Roast 會就得分高低給出詳盡的反饋,在呈現最終結果前,先解釋「為什麽」和「怎麼樣」。 「將確定性工具與 AI 工具結合,它們可以互相補充信息,並彌補差距,」 參與開發 Roast 的 Shopify 員工開發者 Samuel Schmidt 說道。Roast 簡化了 agent 的使用,並向與之協作的工程師展示其工作全過程,使得以可重複、可擴展的方式執行複雜流程變得更加容易。 這款工具已經為 Shopify 內部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比如幫助工程師分析數千個測試文件,自動修復常見問題,從而全面提升了代碼的測試覆蓋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團隊也摸索出了一套更可靠地利用 AI 完成複雜工程任務的新範式,這也是許多團隊當前面臨的挑戰。因此,Shopify 決定將 Roast 開源,邀請整個社區共同塑造 AI 輔助任務執行的未來。 04 在產品開發中建立「初學者心態」 Shopify 不僅在增加初學者的數量,也在改變產品開發流程,更加強調原型製作,這是一種將自己置於初學者心態的實踐。他們認為,這才是突破瓶頸、找到解決方案的真正關鍵。 策略:雇傭更多的初級人才 在人才策略上,Shopify 有意轉變了思路,沒有停留在「AI 將取代人力」這種簡單的表面理解上,而是建立了一條新原則:「如果你能利用 AI 創造出卓越價值,公司就會投入更多資源來支持你」,而這些資源其中就包括新的人手。 傳統觀點認為,AI 將會摧毀入門級崗位,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普遍有種「末日將至」的感覺,擔心畢業即失業。但 Shopify 相反,雇傭了更多的實習生。因為他們發現,這些年輕人恰恰是以最富創造力的方式使用 AI 的群體,他們天生就具備初學者心態。 在成功引入 25 名工程實習生後,Lütke 問 Thawar 這個項目最大能擴展到什麽規模。「我最初的回答是,在現有基礎設施下,可以支持 75 人。但後來我收回了這句話,將答案更新為 1,000 人,」 Thawar 說。 Thawar 有著豐富的實習項目管理經驗。他深知,實習生能為團隊帶來活力、激情和衝勁。而在後 LLM 時代,他們還帶來了一項新技能:他們是天生的「AI 半人馬」。 「他們總是對新工具和捷徑充滿好奇。我希望他們能『偷懶』,去使用最新的工具,」他說。「我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就見證過這一點。當時我雇傭了大量實習生,因為我知道他們是『移動原住民』。」 策略:用更多原型,探尋最佳路徑 現在,更多的原型製作在 Shopify 的產品開發流程中占據了更核心的位置。具體來說,公司著力於提升原型嘗試與最終構建之間的比例。這踐行了 Shopify 的一項核心原則,即「產品開發的綠色通道」:解決一個複雜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地嘗試。Lütke 曾對 Thawar 說:「一個問題有無數種糟糕的解法,和大概一萬種不錯的解法。你的任務是在那一萬種裡找到最優解。你剛才展示的只是第一個跑通的方案,而不是最好的方案。你為什麼就停下了?」 Thawar 補充道:「你面對的是一個包含上百個變量和層級的問題,你必須探索不同的路徑。這些路徑也許會導向外觀相似的最終產品,但其背後的權衡與取捨卻可能天差地別。」 例如,Shopify 內部的 AI 聊天工具就源於一個原型。高級工程師 Matt Burnett 最初只是為了改善內部對 LLM 的訪問,用開源工具做了一些實驗。他在早期版本中不斷迭代,解決了數據丢失和擴展性等問題,並通過讓同事盡早試用,暴露了架構上的缺陷。最終,這款工具被廣泛採用,以至於公司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程團隊來負責運營。 AI 使用程度與績效緊密「掛鉤」 為了衡量整個組織工程效率的各個維度,Thawar 使用了一個工程活動儀表盤。它追蹤誰在進行結對編程,誰參與了面試,以及前邊所提到的,誰在使用 Copilot。 Shopify 多年的數據顯示,結對編程能顯著提升學習速度。利用這個儀表盤,公司進行了一項分析,考察了結對編程時長與績效評估結果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工程師的結對編程時間越長,其影響力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現在,這個儀表盤也開始追蹤員工對 Cursor、Claude Code 和 LLM 代理等 AI 工具的使用情況。一項初步分析顯示,使用這些工具的員工,其影響力也呈現出正相關性。這有助於識別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工具,並它們與個人績效之間的聯繫。 Shopify 已經將 AI 相關的問題納入了 360 度評估體系。經理和同事需要評價彼此在「AI 原生」或「AI 反射性」方面的表現。公司計劃在積累幾年數據後,對 AI 使用與個人影響力之間的關係做更深入的分析。 Thawar 自己也身體力行,通過結對編程來示範如何使用 AI。「我和一位工程師結對編程,一方面是想觀察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推行我的理念。我總是開著一個 ChatGPT 的標籤頁,在實踐中向他展示我是如何無時無刻地與 AI 協作的。」 05 效率提升會重塑工作流程 如果你能精密分析職業運動隊訓練或米其林星級餐廳後廚運作的每一個動作,你會發現他們的運動效率高達 80% 左右。再反觀一家企業,其運營效率最多可能只有 20%。 「企業中存在著難以想像的浪費,僅僅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發現做事的最佳模式。」 Thawar 指出。「AI 能加速現有流程,這一點顯而易見。但更深層次、更不為人所知的價值在於,它能讓你猛然發現,你的流程或許應該以完全不同的順序、基於完全不同的假設來執行。當那個『頓悟』時刻來臨時,或許能跳過大量的冗餘工作,或是重塑整個流程。」 再想想那個網站審計工具。Thawar 思考著它如何能徹底改變銷售流程。「當製作一份網站審計報告的成本變得微不足道時,你可能會改變銷售流程中由誰、在何時來呈現這些數據。比如,你可以在銷售漏斗的更早期就引入它,而不必等到客戶被高度篩選後。這樣,銷售開發代表(SDRs)接觸的客戶類型可能都會改變,」他說。「這最終會催生一個全新的銷售流程。而這一切的唯一驅動因素,就是我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生成網站審計報告。」 他以備受推崇但又極難複製的「豐田生產體系」為例。AI 或許正在改變這一切。 「AI 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基本假設。你可以用它來破解生產線中複雜的組合問題,將效率提升一千倍。這才是真正的魔力所在。我們追求的,正是發現這種『流程的力量』。」 原文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12:18

    Galaxy Digital 再拋售 3,700 BTC、又一隻 14 年遠古巨鯨出貨!比特幣進入換手高峰?

    Galaxy Digital 再拋售比特幣 根據 Lookonchain 分享的資訊顯示,此前曾協助一位持倉 14 年的遠古巨鯨拋售超 8 萬顆比特幣的 Galaxy Digital 似乎又開始賣幣了。鏈上數據顯示,在過去的 12 小時內,Galaxy Digital 又轉出了 3,782 顆 BTC(價值約 4.47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向了交易所,大概率是該機構又在協助其客戶出售比特幣。 又有「中本聰時代」遠古巨鯨甦醒 儘管華爾街有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將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但同時也有許多沉睡的遠古巨鯨開始轉移資產與拋售持倉多年的比特幣。根據鏈上分析師 @ai_9684xtpa 分享的數據顯示,近日又一個沉睡 14.5 年的遠古巨鯨甦醒了。 數據顯示,該巨鯨三天前向地址開頭 bc1q5 轉移的 50 顆比特幣中,有 30 顆已充值進 Coinbase ,另有 20 顆轉移至 Wintermute 關聯地址,疑似是為了出售。與此同時,該巨鯨今晨再次向新地址轉移 135 顆比特幣,價值 1593 萬美元。儘管數量不多,但這些巨鯨都選擇在這一時間點出售的動機仍引發社群關注。根據 Zombit 此前報導,社群中有不少人認為,這些持倉多年的巨鯨會選擇拋售,可能意味著早期參與者對比特幣的認同已發生變化。
  • 11:34

    用你的魔法打敗你!IOTA 聯合創辦人推出 Qubic 礦池,預告八月控制門羅幣 51% 算力

    以隱私為核心的門羅幣(XMR)近日正面臨一場潛在的網路接管威脅,主導者是由 IOTA 聯合創辦人 Sergey Ivancheglo(網名 CFB)領導的區塊鏈項目 Qubic。 Qubic 利用門羅幣挖礦作為經濟模型引擎 Qubic 採用一種新穎的「有用工作量證明」(useful proof-of-work,簡稱 uPoW)機制,激勵用戶以 CPU 進行門羅幣挖礦,挖出的 XMR 會被兌換成 USDT,再用來回購並銷毀 QUBIC 代幣,試圖營造通縮經濟模型。自 5 月 18 日以來,Qubic 控制的門羅幣全球算力大幅飆升,成為全球第一大門羅幣礦池。 創辦人預告將掌控 51% 算力 CFB 公開表示,計劃於 2025 年 8 月 2 日至 31 日期間掌控超過 51% 的門羅幣網路算力,藉此展示 Qubic 的 uPoW 技術。他強調此舉為「經濟展示」,並非惡意攻擊,但坦言可能導致門羅幣網路出現孤塊與交易延遲。 https://twitter.com/c___f___b/status/1948658611284070517 此外,CFB 還聲稱,Qubic 將自 8 月 2 日起停止公開其礦池算力數據,以「提高對潛在 51% 攻擊風險的意識」。他在 X 發文指出: 「我和門羅幣社群一樣,也在尋找抵禦 Qubic 51% 算力主導的對策。」 門羅幣社群警戒 這項行動引發門羅幣社群高度警覺,擔心去中心化與網路安全性受損。一旦有單一實體控制了過半的挖礦算力,即可能發動 51% 攻擊,篡改區塊資料、阻止其他礦工出塊或進行雙重支付等惡意操作。 儘管有部分社群成員質疑 Qubic 正在租用算力或動用機器人進行挖礦,但目前尚無明確證據。Unstoppable Wallet 分析師 Dan Dadybayo 指出,實際上 CFB 已打造一個經濟誘因遊戲,讓門羅幣礦工覺得挖 Qubic 更划算,並因此集體轉向其礦池,自願交出門羅幣網路主導權。 Dan Dadybayo 進一步警告,儘管 Qubic 表示無意傷害任何人,但這不是意圖的問題,而是資本誘因的問題。門羅幣每日的安全成本大約是 13 萬美元,若只花 7,000 至 10,000 美元/天,一個攻擊者就可能買下主導權。 Dadybayo 表示,這場爭議不僅是門羅幣的問題,而是對所有採用工作量證明(PoW)區塊鏈的警告。他強調,單靠密碼學還不夠,整個生態系還需建立與激勵機制相符的韌性基礎建設。 參考來源
  • 11:09

    佛門 CEO 的資本迷局:從千年古刹到商業帝國的墜落

    佛門淨地,竟捲起一場不容小覷的風暴。這場風暴的核心,是這位身披袈裟的 ceo 釋永信用 26 年構建的「佛門商業帝國」。 作者:灣谷律所 PART.01 案件概要:揭開資本與戒律的碰撞 2025 年 7 月 27 日,少林寺官網一則通報如驚雷般震動輿論場:住持釋永信因涉嫌挪用侵占寺院資產(金額或達 8 億元)、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正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 佛門淨地,竟捲起一場不容小覷的風暴。這場風暴的核心,是這位身披袈裟的 ceo 釋永信用 26 年構建的「佛門商業帝國」——從 1996 年建立中國首個寺廟官網,到 2008 年創辦了主打投資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為少林寺商業化運作的重要平台,累計對外投資公司 16 家,最大單筆投資金額達 1600 萬元,總額近 8000 萬元,再到 2022 年以 4.52 億元競得鄭州商業用地,其商業版圖橫跨文旅、地產、金融等領域,年營收超 15 億元。 但這一切在調查組的穿透式核查下,暴露出「層層套娃」的資金黑洞:通過雙層 SPV 架構將 8 億元門票收入轉入個人控股公司,再以「國際弘法」名義向英屬維京群島匯款 1.3 億元,最終用於購買倫敦公寓,租金通過比特幣回流至寺院功德箱,形成完美洗錢閉環。 PART.02 關鍵事實:挪用資金與職務侵占的法律邊界 主觀目的的博弈 國際弘法是真宣傳還是假幌子? 2016-2024 年間,釋永信以「國際弘法」名義每月向英屬維京群島公司匯款 1.3 億元,累計超 15 億元。這些資金最終用於購買倫敦肯辛頓區價值 1.3 億元的公寓,產權登記在其侄子劉某名下,且租金通過比特幣錢包回流至寺院功德箱,形成「資金出境 - 資產購置 - 收益回流」的閉環。 根據《刑法》第 271 條和第 272 條,挪用資金罪與職務侵占罪的核心區別在於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若釋永信將資金用於個人投資,如倫敦房產,並通過比特幣洗錢掩蓋資金流向,可能被認定為永久占有,符合職務侵占罪特徵。 但若能證明其計劃歸還資金,如虛構「國際弘法」項目作為幌子,則可能構成挪用資金罪。然而,調查組發現其通過 USDT 將資金轉入境外賭場帳戶,且未留下任何還款痕跡,這更傾向於職務侵占的主觀故意。 行為方式的證據鏈構建 偽裝下的合法資金? 河南少林武術器材廠(釋永信表弟陳某實際控制)2023 年向少林寺銷售價值 3000 萬元的「訂製禪修服」,但經審計發現,該批服裝實際成本僅 800 萬元,差額 2200 萬元通過「虛擬庫存」科目轉入陳某個人帳戶。 同時,少林寺與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共用財務系統,2024 年某筆「海外弘法費用」1200 萬元,實際用於支付倫敦公寓物業費和水電費,且未在寺院帳目上單獨列示。 以上種種,皆符合職務侵占的行為特徵,職務侵占罪則通常伴隨偽造帳目、虛構交易等欺詐手段。 相比之下,挪用資金罪的典型表現為未經授權調動資金,但未掩蓋使用事實,如直接挪用資金用於個人消費。 宗教財產的特殊屬性 合法瑕疵與商業濫用? 給人以清貧表象的少林寺住持釋永信脫下袈裟搖身一變,實則是持有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80% 股份 ceo,雖聲稱「代持」,但協議未在河南省宗教事務局備案,且公司章程規定「持股者簽署承諾書,承諾無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但實際操作中,其通過關聯交易將公司利潤轉移至個人帳戶。 很明顯,這構成對職權的濫用。宗教領袖需遵守《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辦法》,其個人財產與宗教財產必須嚴格分離。 商標見證著少林寺商業版圖的不斷外擴,少林寺註冊商標「少林」覆蓋 706 類商品,但釋永信未經寺院管委會同意,擅自將商標授權給其侄子劉某控制的「少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使用,年授權費 5000 萬元未納入寺院財務核算。 這與《宗教事務條例》和《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辦法》相違背,宗教領袖(如住持)的職權僅限於宗教事務管理,重大資產處置需經宗教團體或管委會集體決策。 PART.03 灣谷解讀:從資金穿透到跨國追贓的法律路徑 職務侵占罪的三重證據鏈構建 證據鏈第一重---資金穿透審計 需證明釋永信通過「虛構交易」將寺院資金轉入個人帳戶。回到本案,某筆「海外弘法費用」實際用於支付倫敦公寓物業費,結合鏈上數據分析工具鎖定 USDT 交易流向境外賭場,可形成完整的資金血緣圖譜。 證據鏈第二重---財務混同證據 回顧本案,少林寺與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帳目混同,2016-2024 年間,「國際弘法」子帳戶每月向英屬維京群島公司匯款 1.3 億元,卻無對應服務合同或資金回流記錄,符合《刑法》第 271 條「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的構成要件。 證據鏈第三重---主觀故意推定 若釋永信無法提供資金歸還計畫或實際還款行為,且資金被用於高風險投資(如比特幣)和個人資產購置(倫敦公寓產權人為其侄子),法院可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挪用資金罪的辯護空間與困境 僅根據目前已有消息來看,釋永信主張挪用資金罪可能有利於目前自身局勢發展,但需提供以下證據: ①還款計劃書面文件如借條、還款協議以體現其主觀上具有還款意圖。 ②資金用途合理性證明,「國際弘法」項目的實際支出憑證。 ③未超出三個月未還的時間節點,能夠證明其資金挪用未超過三個月,且未用於營利或非法活動。 但調查組已發現其通過比特幣洗錢閉環掩蓋資金流向,且資金挪用時間跨度長達 8 年,辯護空間極為有限。 跨國追贓的司法協作挑戰 釋永信通過英屬維京群島公司購買的價值 1.3 億元的倫敦公寓涉及另一個關鍵問題,即跨國資產追繳。 根據《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調查組需通過以下步驟:首先,需要調取英國土地登記處產權信息、銀行流水等文件,並經海牙認證;其次,通過國際刑警組織協調,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提供 USDT 交易的錢包地址關聯信息;再次,要依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申請英國法院凍結涉案房產;最終,通過司法協作程序將資產返還寺院。 原文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10:59

    孫哥敲鐘只是開始!Tron Inc. 申請 10 億美元發行案,籌集資金增持 TRX

    近日更名後重新掛牌上市的美國公司 Tron Inc. 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申請,計劃發行最多 10 億美元的混合型證券,進一步擴大其對 TRON 生態代幣 TRX 的持倉與投資。 華爾街 TRX 代理公司 Tron Inc. 是 TRON 基金會透過與主題樂園商品製造商 SRM Entertainment 的反向併購在兩週前誕生的。併購完成後,公司於 7 月 17 日正式更名為 Tron Inc.,並使用代號 TRON 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TRON 創辦人 孫宇晨也親自出席納斯達克開市儀式,象徵 TRON 生態正式與傳統資本市場接軌。值得一提的是,Tron Inc. 仍保留 SRM 的原始子公司業務,繼續從事主題樂園周邊商品製造與供應。 Tron Inc. 是目前在美股市場中持有 TRX 數量最多的上市公司。根據最新資料,Tron Inc. 的資產負債表上共持有超過 3.65 億顆 TRX,按目前單價約 0.32 美元計算,總價值超過 1.16 億美元。 預備發行股票與債券擴大持幣策略 Tron Inc. 此次向 SEC 提交的是「暫擱註冊聲明(Shelf Registration Statement)」,這意味著該公司未來可在市場時機成熟時,靈活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債券或認股權證等證券,總規模最高可達 10 億美元。公司在文件中說明其核心策略: 「根據市場狀況不定期發行股票或債券等方式籌資,並將所得資金用來購買 TRX;同時也會利用現有的流動資產(超過日常營運所需的部分)來進一步增持 TRX。」 參考來源
  • 10:18

    橋水基金達里歐示警:美國陷入「債務毀滅循環」,建議投組配置 15% 於比特幣或黃金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辦人雷.達里歐(Ray Dalio)日前表示,鑒於美國債務問題惡化與貨幣貶值風險,若要優化資產組合的「報酬風險比」,應將約 15% 的資產配置於比特幣或黃金。 將 15% 資產配置於比特幣或黃金 達里歐於週日接受《Master Investor》節目訪問時表示: 「如果你想要讓你的投資組合達到最佳報酬風險比,那麼約 15% 的資金應配置在黃金或比特幣上。」 但達里歐坦言,自己僅持有一些為數不多的比特幣,目前仍明顯偏好黃金勝過比特幣。至於這 15% 該如何在黃金與比特幣之間分配,他則表示「取決於個人判斷」。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建議比他在 2022 年 1 月時提出的「配置 1%~2% 比特幣」有大幅提高。 美元貶值與美國債務危機成主因 達里歐之所以做出此番建議,主要來自對美國財政現況的擔憂。他指出,美國目前國債總額已飆升至 36.7 兆美元,而「問題的核心在於貨幣貶值」。 他預測,未來一年內,美國政府可能還需再發行 12 兆美元的國債,才能維持當前的債務償付與預算支出。本週一發布的美國財政部報告也印證了他的憂慮:第三季預計新借款金額達 1 兆美元,較原先估計多出 4,530 億美元,主因為現金流減弱與準備金下降。此外,第四季預計還將再借入 5,900 億美元,突顯美國政府愈加依賴舉債支應財政運作,長期財政可持續性問題持續惡化。 其他西方國家也陷入「債務毀滅循環」 此外,達里歐也點名其他西方國家(如英國)也面臨相同問題。他認為,這些國家的法幣將持續表現不佳,相較之下,比特幣與黃金等「硬資產」將扮演有效的資產多元化工具。他強調: 「這些資產是非常有效的避險工具,也是分散風險的重要選項。」 仍不認為比特幣可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然而,儘管達里歐看好比特幣在投資組合中的角色,但他仍對其是否具備儲備貨幣潛力持懷疑態度。他指出,比特幣缺乏隱私性,交易過於透明,因此不太可能被各國央行所採納。「政府能看到所有交易紀錄和誰在交易,」他說,並表示比特幣潛在的技術漏洞也可能削弱其作為替代貨幣的可信度。 參考來源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