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Ordinals 協議在今年一月被創建以來,比特幣生態的討論熱度似乎沒有減退,開發者持續探索新的可能性,同時比特幣擴容和發展方向等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資深區塊鏈分析師 Lao Bai 在推特上探討了比特幣當前充滿糾結與爭論的技術棧和趨勢。
- 原文標題:《BTC 充滿糾結的技術棧:歷史、現狀、未來》
- 撰文:ABCDE 投研合夥人兼 Amber Group 研究顧問 Lao Bai
本來這一帖應該說衍生品、NFT 與 NFTFI 方面的趨勢,不過鑑於 BTC 生態最近這麼火,最近也看了幾個 BTC 生態的一級市場項目,就先單說下 BTC 當前充滿糾結與爭論的技術棧和趨勢。
一、歷史
要了解 BRC20、Ordinal 這些東西,你得對他們的技術歷史背景有個大概的了解,我這裡用最白話的方式簡介下。
最早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本意是點對點現金系統,後來在論壇上他自己表示以後比特幣牛逼了發展壯大了,就可以在上面承載更多的東西,比如託管交易、保稅合同、第三方仲裁之類的。
但後來大家發現 BTC 這玩意性能太差了,價格波動又大,點對點現金是做不了,於是慢慢走向了今天「電子黃金」這個路線,中本聰的初衷和設想也埋下了後來擴容之爭與 BCH、BSV 分叉的事件。
比特幣裡面有個 OP_Return 的腳本操作碼,裡面能塞 80 字節亂七八糟的東西,於是就有人 12 年想出來染色幣 Colored Coin,用 Op_Return 去 mark 一些東西,讓比特幣可以從同質化變成非同質化,但後來因為 BTC 性能問題實在是做不起來。
再後來 13 年有了 MasterCoin(後來的 OmniLayer,基於 BTC 的 USDT 就發行在這裡),14 年的 CounterParty,也都是用這個 Op_Return 搞事情。
結局可想而知,都是廢(現在 USDT 都沒人用 BTC 的了),14 年染色幣共同作者之一,向 MasterCoin 提 BTC 升級建議被無視的 V 神一怒之下自己搞了 ETH。
再後來因為擴容的問題產生了無數紛爭,最出名的毫無疑問是 BCH 和 BSV,都是走大區塊路線,BCH 是要慢慢變大,從 1M 變 8M,再 32M 之類,BSV 更極端,直接上來就幾百 M 甚至一個 G。
BTC 這邊則是不慍不火,用了 Segwit 隔離見證的技術,把簽名驗證和交易分開了,原本 1M 的總數據現在變成 1M 的交易數據+3M 的見證數據,變相「小小擴容」了下。注意,隔離見證很重要!因為後面 Ordinal、BRC20 這些東西都源於此。
二、問題與現狀
除了直接的區塊擴容,BTC 自身技術棧也有很多方式,只不過遠不如 ETH 那麼火,畢竟支持智能合約與不支持在技術複雜度和可行性不再一個緯度上,但有個問題確實存在,那就是等百年之後沒區塊獎勵了(10 幾年後就很少了),BTC 的安全性咋辦,難不成轉 POS 增發?如何刺激出足夠的鏈上 TX 是個問題。
目前的探索方向整體說來是這麼幾個:
1.純側鏈 – Liquid Network,這個是 BlockSteam 搞的聯盟鏈,也就是 BTC 10 倍左右的性能,主要針對機構的大額比特幣轉帳和交易結算之類。
2.狀態通道 – 閃電網路,不用解釋吧,圈內人都知道,也算是 BTC 目前最出圈的一個技術棧了,針對快速支付的小額甚至微支付設計,沃爾瑪、麥當勞之類的有支持,但是幾年下來數據確實一般,裡面就鎖了 5,000 來個 BTC,通道 70,000 個左右。
3.變相側鏈 – RSK 和 Stacks,RSK 是 EVM 兼容,用了與比特幣聯合挖礦的機制出塊,Stacks 是非 EVM 兼容,自己搞了套 Clarity 語言,用了一個 POX 傳輸證明出塊。兩者都沒有真的繼承 BTC 的安全性或是哈希算力,只是看上去有那麼點像而已,跟 ETH L2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4.客戶端驗證 – RGB 和 Taro,算是個相對較新的範式,把鏈下的資產發行和鏈上的 UTXO 綁定,但交易驗證和數據存儲在客戶端,你驗證的時候只需要用客戶端軟件驗證跟你這個鏈下資產相關的 UTXO 就行,不需要像傳統區塊鏈那樣全網檢查一遍達成共識。新是新,但發展也比較慢,反倒是被 Ordinal 搶了先機。
5.Ordinal(包括 NFT、BRC20 等) – 這個其實就是在 Segwit 那 3M 的見證數據裡面塞東西,之前 OP_Return 只能塞 80 字節,現在有了 Segwit 咱們可以放 3M 了。本來 Segwit 為單筆交易在見證數據塞的數據量做了限制,結果 21 年底的 Taproot 升級放寬了要求,徹底移除限制,於是你就看到了 3M 小圖片的 BTC NFT、BRC20 之類。
三、爭論與未來
Ordinal 引發的爭論很大,不僅是 ETH 和 BTC 擁護者在爭,BTC 內部也在爭。一方面,Ordinal 確實刺激了鏈上 TX,一度把手續費收入佔比從 2% 提升到了 74%,比特幣又貴又堵,礦工不要太開心。另一方面,很多比特幣擁護者覺得比特幣網路裡面填滿了小圖片或是沒用的「銘文垃圾」,這不是 BTC 該有的樣子。
所以爭論的焦點其實很簡單 – 這 3M 數據空間應該怎麼用?在裡面塞什麼是最有意義的?
方式目前和未來有如下幾種,但是從技術上來看,都有其邏輯上的硬傷(炒作意義另當別論)。
1.NFT – BTC NFT 主打的就是一個純鏈上,ETH 上很多 NFT 鏈上只是存一個指向 Arweave 或者 IPFS 的鏈接。但你細想,那張小圖片在不在 ETH 或者 BTC 鏈上真的那麼重要麼?至少 ETH 炒了這兩年 NFT,沒人真的在乎這事兒。小圖片放在這 3M 隔離見證空間裡,真的就比放在 AR 或者 IPFS 上值錢?有點牽強。
2.BRC20/ORC20/SRC20/BRCXXX – BRC20 限制很多,各種不方便,於是大家又弄出來 ORC20,功能更強更靈活,後面還有 BRCXXX 在等著……但是越往後功能越強的 XRC 其實就越像 ERC,那你說你折騰啥呢,反正不支持智能合約,BTC 再怎麼折騰,功能性上都不可能比 ETH 和其他智能合約型公鏈更好用。
3.DA – 這個是 Celestia Rollkit 在搞,DA 層技術上是可以扔到那 3M 裡面,問題在於,無論是速度還是容量,你這 DA 都不佔優勢啊。 ETH 馬上坎昆升級,到時候每 12 秒一個塊,掛 1M 數據(等過兩年 Danksharding 完全版可以掛 16M),一分鐘 5M,10 分鐘 50M。 BTC 是 10 分鐘一個塊 3M,而且還得和 BRC 這些競爭空間,又小又貴。
總之就是你發現無論你往裡面塞什麼,ETH 那邊都能更好的做到,就像前面說的,有沒有智能合約差了一個緯度,這 3M 空間無論怎麼折騰,天花板都是 ETH。你硬說 BTC 比 ETH 更 OG 或者更安全吧,也不是不行,問題就是你真的需要把安全級別從 ETH 提升到 BTC 麼?更何況 ETH 轉 POS 之後和 BTC 誰更安全也是兩說……
最後說下目前看到的幾個 BTC 的新應用,一二級市場都有。
1.時間戳服務器 – 這個是 Cosmos 生態的 Babylon 在做,拿 BTC 來做時間戳服務器,幫助 POS 鏈去防止長程攻擊,算是「借用」比特幣的安全性來服務一些 POS 鏈,但這個只是加強,不是完全取代這些 POS 自己的驗證和共識機制。
2.DA – 上面說過了,不在贅述。
3.EVM 兼容/等價 – 其實 RSK 也是個 EVM 兼容,只是沒怎麼做起來,聯合挖礦的機制現在看也「不甚先進」,目前一級市場看到一些新項目在探索這個方向,有用類似 ETH 方式質押 BTC 成為節點做 EVM 等價的,還有 Fork OP 然後通過某種形式的 BVM 去實現「基於 BTC 的 Optimisic Rollup」的。
4.Zk+BTC – 這個是 ZeroSync 在做,偏 Public Good 風格。通過 ZK-STARK 為比特幣網路生成 ZK 證明,即時驗證區塊鏈的最新狀態,就不用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去同步所有 BTC 所有歷史了,目前可以做到區塊頭和交易數據的證明,簽名信息的證明還在開發中。
總之 BTC 生態是個特別讓人糾結的生態,一方面一旦出來點新東西確實能炒,畢竟是區塊鏈鼻祖,另一方面很多東西又經不起技術的推敲與時間的考驗。有點像最早的福特汽車,後面人家都渦輪增壓甚至混動,純電技術了,你這邊最多也就擴個缸增大點排量,實在是追不上。
但是幾十年後 BTC 的安全問題與算力也是實打實的 Concern,確實需要趕緊找到一個方向,把這 3M 的見證空間利用起來,去刺激鏈上 TX 的生成。最理想的是某些 BTC 原生的,其他生態沒有的,或者說最適合 BTC 來做的,但邏輯上又確實發現不管什麼方向似乎 ETH 都可以做到,且做的更好,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