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06/03 星期二

  • 18:26

    SharpLink 完成 4.25 億美元融資並啟動以太幣儲備策略,擬再募資 10 億美元

    美國線上博弈行銷公司 SharpLink Gaming 週一宣布完成由知名加密錢包 MetaMask 開發商 Consensys 領投的 4.25 億美元私募股權融資,並計劃運用籌得資金來啟動其以太幣(ETH)儲備策略,成為首批採取此舉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之一。 在這筆交易完成後,Consensys 執行長、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Joseph Lubin 成為了 SharpLink 的董事長。Lubin 在新聞稿中表示: 「這項與 SharpLink 的合作不僅僅是財務上的一個里程碑,更反映出整個資本市場日益認可像 ETH 這樣的可程式化資產在當今全球價值、信任和金融體系架構中的重要角色。」 此次 SharpLink 募資吸引了許多知名投資機構和加密貨幣公司參與,包括 ParaFi Capital、Electric Capital、Pantera Capital、Arrington Capital、Galaxy Digital、Ondo、White Star Capital、GSR、Hivemind Capital、Hypersphere、Primitive Ventures 和 Republic Digital。SharpLink 執行長 Rob Phythian 和財務長 Robert DeLucia 也有參與。 SharpLink 表示,這筆交易讓公司得以採用以太坊區塊鏈的原生資產 ETH 作為其主要的財務儲備資產,同時能持續專注於其核心業務營運。SharpLink 也計劃利用所持有的 ETH 參與協議層級的活動,例如質押(Staking)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機制。 此外,於 5 月 30 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SharpLink 計劃再募資 10 億美元,並表示這筆資金中的「絕大部分」將用來購買以太幣。 SharpLink 的股價(SBET)近日經歷了一波漲勢,從 5 月 22 日約 2.79 美元的價格上漲至 70 美元以上,漲幅一度高達 3600%。根據 TradingView 的數據,SharpLink 股價昨天收於 55.37 美元。 雖然投資比特幣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但選擇將以太幣納入資產配置的企業卻仍然相當稀少,國際會計事務所 KPMG 的加拿大分公司 KPMG in Canada 是其中之一,該公司早在 2022 年便將比特幣和以太幣納入其資產配置當中。 在亞洲,香港遊戲開發公司「博雅互動」曾花費近 4,000 萬美元購入以太幣,但該公司在去年底宣布已將手上的 ETH 換成 BTC。香港應用程式開發商美圖也曾持有大量 ETH 和 BTC,但據報導,該公司已出售這些持倉。 以太幣目前價格約為 2,600 美元,在成功完成 Pectra 升級後,過去一個月已上漲 43%。 資料來源
  • 15:14

    a16z:加密貨幣基金會時代的終結

    告別權宜之計,迎接真實的去中心化。 原文標題:《The end of the foundation era in crypto》 撰文:Miles Jennings,a16z crypto 政策主管兼總法律顧問 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加密產業是時候擺脫基金會模式了。作為支持區塊鏈網路發展的非營利組織,基金會曾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一種巧妙的合法路徑。但如今,任何啟動過加密網路的創辦人都會告訴你:沒有什麼比基金會更拖後腿了。基金會帶來的摩擦已遠超其附加的去中心化價值。 隨著美國國會新監管框架的出台,加密產業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告別基金會,轉而以更優的激勵機制、問責機制和規模化方式建構新體系。 在探討基金會的起源與缺陷後,本文將闡述加密項目如何摒棄基金會結構,轉而擁抱普通開發公司,借助新興監管框架實現發展。我將逐一解釋,公司更擅長配置資本、吸引頂尖人才、響應市場力量,是推動結構性激勵相容、成長與影響力的更優載體。 一個試圖挑戰大科技公司、大銀行和大政府的行業,不能依賴利他主義、慈善資助或模糊的使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需要依賴激勵機制。若加密產業想兌現承諾,就必須擺脫不再適用的結構性拐杖。 基金會,曾是必要之選 加密產業為何最初選擇基金會模式? 在加密產業的早期,許多創辦人真誠地認為,非營利基金會有助於促進去中心化。基金會本應作為網路資源的中立管理者,持有代幣並支持生態發展,不摻雜直接商業利益。從理論上講,基金會是促進可信中立性和長期公共利益的理想選擇。平心而論,並非所有基金會都存在問題。例如,以太坊基金會對以太坊網路的發展功不可沒,其團隊成員在挑戰性約束下完成了艱鉅且極有價值的工作。 但隨著時間推移,監管動態和市場競爭加劇使得基金會模式逐漸偏離初衷。美國證監會(SEC)基於「努力程度」的去中心化測試讓情況更加複雜化,它鼓勵創始人放棄、隱瞞或避免參與自己創建的網路。競爭加劇進一步促使項目將基金會視為去中心化的捷徑。在這種情況下,基金會常淪為權宜之計:透過將權力和持續開發工作轉移給「獨立」實體,以期規避證券監管。儘管在法律博弈和監管敵意面前,這種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基金會的缺陷已無法忽視,它們往往缺乏連貫的激勵機制,本質上無法優化增長,而且會固化中心化控制。 隨著國會提案轉向基於「控制權」的成熟度框架,基金會的分離和虛構已不再必要。這個框架鼓勵創辦人放棄控制權,卻不強迫他們放棄或隱瞞後續的建設工作。與基於「努力程度」的框架相比,它還為去中心化提供了更明確的定義。 隨著壓力的緩解,業界終於可以告別權宜之計,轉向更適合長期可持續性的結構。基金會有它的歷史作用,但已不再是未來的最佳工具。 基金會激勵機制的迷思 支持者認為,基金會與代幣持有者的利益更一致,因為它們沒有股東,可專注於最大化網路價值。 但這一理論忽視了組織的實際運作邏輯。取消公司的股權激勵,並未消除利益不一致,而往往會使其制度化。缺乏利潤動機的基金會,缺乏清晰的回饋循環、直接問責機制和市場約束。基金會的融資模式是一種贊助模式:將代幣賣成法幣,但這些資金的使用缺乏將支出與成果掛鉤的明確機制。 花別人的錢,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模式很少能產生最佳效果。 問責機制是公司結構的內在屬性。企業受市場紀律約束:為追求利潤而支出資本,財務結果(收入、利潤率、投資回報率)是衡量努力是否成功的客觀指標。股東可據此評估管理層表現,並在目標未達成時施加壓力。 相較之下,基金會通常是無限期虧損運營,且無需承擔後果。由於區塊鏈網路是開放且無需許可的,往往缺乏清晰的經濟模型,因此幾乎無法將基金會的工作和支出與價值捕獲掛鉤。結果是,加密基金會免受市場力量的現實考驗。 讓基金會成員與網路的長期成功保持一致是另一挑戰。基金會成員的激勵機制弱於公司員工,他們的薪酬通常由代幣和現金(來自基金會代幣銷售)構成,而不是代幣、現金(來自股權銷售)和股權的組合。這意味著基金會成員的激勵短期內容易受到代幣價格劇烈波動的影響,而公司員工的激勵機制則更穩定,具有長期性。解決這個缺陷並非易事,成功的公司會成長並為員工帶來持續成長的福利,而成功的基金會卻無法做到。這使得維持激勵相容變得困難,並可能導致基金會成員尋求外部機會,引發潛在利益衝突的擔憂。 基金會的法律與經濟約束 基金會的問題不僅在於扭曲的激勵機制,法律和經濟限制也限制了它們的行動能力。 許多基金會在法律上無法建構相關產品或從事某些商業活動,即使這些活動能顯著造福網路。例如,大多數基金會被禁止經營營利性的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即便該業務能為網路帶來大量流量,提升代幣價值。 基金會面臨的經濟現實也扭曲了戰略決策。基金會承擔努力的直接成本,而收益則是分散和社會化的。這種扭曲加上缺乏清晰的市場回饋,使得有效配置資源(包括員工薪資、長期高風險項目和短期顯性優勢項目)變得更加困難。 這並非成功之道。成功的網絡依賴於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包括中間件、合規服務、開發者工具等;而受市場紀律約束的公司更擅長提供這些。即使以太坊基金會取得了許多進展,但有誰會認為,如果沒有營利性公司 ConsenSys 開發的產品和服務,以太坊會發展得更好? 基金會創造價值的機會可能還會進一步受限。擬議的市場結構立法目前側重於代幣相對任何中心化組織的經濟獨立性,要求價值源於網路的程序化運作。這意味著公司和基金會都不得透過鏈下獲利業務支撐代幣價值,如 FTX 曾透過交易所利潤購買和燃燒 FTT 來維持其價格。這是合理的,因為這些機制引入了信任依賴,而這正是證券的特徵。 基金會營運效率低下 除了法律和經濟約束,基金會還會造成嚴重的營運效率低下。任何管理過基金會的創辦人都知道,為滿足形式上的隔離要求而拆散高績效團隊的代價。專注於協議開發的工程師通常每天都需要與業務開發、市場推廣和行銷團隊合作,但在基金會結構下,這些職能被孤立開來。 在應對這些結構性挑戰時,創業者常常被一些荒謬的問題困擾:基金會員工能否與公司員工在同一個 Slack 頻道?兩個組織能否分享路線圖?能否參加同一場異地會議?事實是,這些問題對去中心化並無實質影響,但卻帶來了真實成本:相互依賴的職能之間的人為壁壘減緩了開發速度,阻礙了協調,最終降低了產品品質。 基金會淪為中心化守門人 在許多情況下,加密基金會的角色已遠遠偏離最初的使命。無數案例表明,基金會不再專注於去中心化開發,反而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控制權,蛻變為控制資金庫密鑰、關鍵營運職能和網路升級權的中心化角色。在許多情況下,基金會成員缺乏問責機制;即使代幣持有者治理能取代基金會董事,也只是複製了公司董事會中的委託代理模式。 雪上加霜的是,大多數基金會的設立都要花費超過 50 萬美元,並與大批律師和會計師合作數月。這不僅減緩了創新速度,對新創公司來說更是成本高昂。情況已經非常糟糕,以至於現在越來越難找到有設立外國基金會經驗的律師,因為許多律師已經放棄了他們的執業,轉而以董事會成員的身份在數十家加密基金會中收取費用。 換言之,許多項目最終形成了一種由既得利益者主導的「影子治理」:代幣可能名義上代表網路「所有權」,但實際掌舵的是基金會及其聘請的董事。這些結構與擬議的市場結構立法日益衝突,後者獎勵鏈上、更負責任、消除控制權的系統,而非支持更不透明的鏈下結構。對消費者而言,消除信任依賴遠比隱藏它們更有益。強制性揭露義務也將為當前治理結構帶來更高透明度,形成巨大的市場壓力,迫使項目消除控制權,而非將其賦予少數缺乏責任的人。 更優更簡的替代方案:公司 如果創辦人無需放棄或隱瞞自己為網路持續努力,只需確保無人控制網路,基金會便不再是必要的。這為更優的結構打開了大門——既能支持網路長期發展,又能讓所有參與者的激勵相容,同時滿足法律要求。 在這種新背景下,普通開發公司為網路的持續建設和維護提供了更優載體。與基金會不同,公司能高效配置資本,透過(除代幣外的)更多激勵吸引頂尖人才,並透過工作回饋循環響應市場力量。公司在結構上與成長和影響力保持一致,而不依賴於慈善資金或模糊的授權。 當然,對公司及其激勵機制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公司的存在使得網路價值可能同時流向代幣和公司股權,這帶來了真正的複雜性。代幣持有者有理由擔心,某家公司可能透過設計網路升級或保留某些特權,使股權優先於代幣價值。 擬議的市場結構立法透過其對去中心化和控制權的法定構建,為這些擔憂提供了保障。但確保激勵相容仍有必要,尤其是在項目運作時間較長、初始代幣激勵最終耗盡的情況下。此外,由於公司與代幣持有者之間缺乏正式義務,人們對激勵相容的擔憂將持續存在:立法並未規定對代幣持有者的正式信託責任,也未賦予代幣持有者可執行的權利以要求公司持續努力。 但這些擔憂可以解決,且不足以成為繼續採用基金會的理由。這些擔憂也並非要求代幣具備股權屬性,這將削弱其與普通證券不同的監管待遇基礎。相反,它們凸顯了對工具的需求:在不損害執行力和影響力的情況下,透過合約和程序化的方式,實現激勵相容。 現有工具在加密領域的新用途 好消息是,激勵相容的工具早已存在。它們尚未在加密行業普及的唯一原因是,在 SEC 基於「努力程度」的框架下,使用這些工具會招致更多審查。 但在市場結構立法提出的基於「控制權」的框架下,以下成熟工具的力量可被充分釋放: 公益企業:開發公司可註冊或轉型為公益企業,這類企業承擔雙重使命: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實現特定公共利益,即支持網路的發展與健康。公益企業賦予創辦人法律靈活性,使其可優先考慮網路發展,即使這可能無法最大化短期股東價值。 網路收入共享:網路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可透過共享網路收入,為公司創建和實施持續性激勵結構。例如,一個具有通膨代幣供應的網路可透過向公司分配部分通膨代幣來實現收入共享,同時結合基於收入的回購機制來校準整體供應。合理設計的收入共享機制可將大部分價值導向代幣持有者,同時在公司成功與網路健康之間建立直接、持久的聯繫。 里程碑式代幣歸屬:公司的代幣鎖定(禁止員工和投資者在二級市場出售代幣的轉讓限制)應當與有意義的網路成熟度里程碑掛鉤。這些里程碑可包括網路使用門檻、成功的網路升級、去中心化措施或生態成長目標。目前市場結構立法提出了一種此類機制:限制內部人士(如員工和投資者)在代幣實現經濟獨立(即網路代幣擁有自身經濟模型)之前,不得在二級市場出售代幣。這些機制可確保早期投資者和團隊成員有強烈動機繼續建立網絡,避免在網路成熟前套現。 合約保護:DAOs 應當與公司協商簽訂合同,防止以損害代幣持有者利益的方式利用網路。這包括競業禁止條款、確保智慧財產權開放訪問的授權協議、透明度義務,以及在發生損害網路的不當行為時收回代幣或停止進一步支付的權利。 程序化激勵:當網路參與者透過代幣的程序化分配為其貢獻獲得激勵時,代幣持有者將得到更好的保護。這種激勵機制不僅有助於為參與者的貢獻提供資金,還能防止協議層商品化(系統價值流向非協定的技術堆疊層,如客戶端層)。透過程序化方式解決激勵問題,有助於鞏固整個系統的去中心化經濟。 這些工具共同提供了比基金會更大的靈活性、 責任感和持久性,同時使 DAO 和網路保留真正的主權。 實施路徑:DUNAs 與 BORGs 兩種新興方案(DUNA 和 BORGs)提供了實施這些解決方案的簡化途徑,同時消除了基金會結構的繁瑣和不透明。 去中心化非註冊非營利協會(DUNA,Decentralized Unincorporated Nonprofit Association) DUNA 賦予 DAOs 法人資格,使其能夠簽訂合約、持有財產和行使法律權利,這些職能傳統上由基金會承擔。但與基金會不同,DUNA 無需在外國設立總部、設立自由裁量監督委員會或進行複雜稅務架構設計。 DUNA 創造了一種無需法律層級的法權,純粹作為 DAO 的中立執行代理。這種結構極簡主義減少了行政負擔和中心化摩擦,同時增強了法律清晰度和去中心化。此外,DUNA 可為代幣持有者提供有效的有限責任保護,這是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領域。 總體而言,DUNA 為圍繞網絡執行激勵相容機制提供了強大工具,使 DAO 能夠與開發公司簽訂服務合約,並透過收回代幣、基於績效的支付以及防止剝削行為來執行這些權利,同時保留 DAO 的最終權威地位。 控制論組織工具(BORGs, Cyber​​netic Organization Tooling) 為自治治理和營運開發的 BORGs 技術,使 DAO 能夠將目前由基金會處理的許多「治理便利功能」(如資助計畫、安全委員會、升級委員會)遷移至鏈上。透過上鏈,這些子結構可在智能合約規則下透明運作:必要時設定權限訪問,但問責機制必須硬編碼。整體而言,BORGs 工具可最小化信任假設,增強責任保護,並支援稅務最佳化架構。 DUNA 和 BORGs 共同將權力從基金會等非正式鏈下機構轉移到更負責任的鏈上系統。這不僅是一種理念偏好,更是一種監理優勢。擬議的市場結構立法要求「職能、行政、文書或部門行動」通過去中心化的、基於規則的系統來處理,而不是透過不透明的、中心化控制的實體。透過採用 DUNA 和 BORGs 架構,加密專案和開發公司可毫不妥協地滿足這些標準。 結論:告別權宜之計,迎接真實的去中心化 基金會曾引領加密產業度過艱難的監管時期,也促成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突破和空前的協作程度。在許多情況下,基金會在其他治理結構無法發揮作用時填補了關鍵空白,且許多基金會可能繼續蓬勃發展。但對大多數項目而言,它們的作用有限,只是應對監管的臨時解決方案。 這樣的時代正在終結。 新興政策、變化的激勵結構和產業成熟度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走向真正的治理、真正的激勵相容和真正的系統化。基金會無力滿足這些需求,它們扭曲激勵、阻礙規模化,並固化中心化權力。 系統的存續不依賴於信任「好人」,而在於確保每個參與者的自身利益都與整體成功有意義地綁定。這就是公司結構數百年來長盛不衰的原因。加密產業需要類似的結構:公共利益與私人企業共存, 問責制度內嵌其中,控制權從設計上最小化。 加密貨幣的下一個時代不會建立在權宜之計上,而是建立在可規模化的系統之上:具備真實激勵、真實問責機制和真實去中心化的系統。 原文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Foresight News
  • 14:40

    砍 BTC、梭哈 SOL!SOL Strategies Q2 虧損擴大,近 5 日股價崩 30%

    專注於 Solana 基礎設施的加拿大上市公司 SOL Strategies 於 2025 年第二季財報中公布營收大幅成長,但仍錄得虧損,主因為持續擴張導致營運成本升高。 營收來自質押與驗證節點報酬 根據財報,SOL Strategies 2025 年第二季錄得淨虧損 480 萬加元(約 350 萬美元),但營收也從去年同期的 67,000 加元暴增至 254 萬加元(約 185 萬美元),成長超過 37 倍。 該公司收益幾乎完全來自其所持有加密貨幣資產的驗證節點運營與質押收益,主要來自 Solana(SOL)與 Sui(SUI) 兩大公鏈。透過運行驗證節點,SOL Strategies 不僅為自有資產進行委託(self-delegation),還透過協助第三方用戶進行委託來抽取佣金。 截至 3 月 31 日,公司持有的加密貨幣總價值為 4,830 萬加元(約 3,520 萬美元)。雖然公司在今年增加了 SOL 與 SUI 的持倉,但已大幅減少比特幣(BTC)持倉比例。 擴張支出導致虧損擴大 雖然質押所帶來的收益大幅成長,但龐大的支出仍導致公司出現淨虧損。該季總支出達 852 萬加元(約 621 萬美元),其中包含 322 萬加元(約 235 萬美元)員工股份補償、2.54 萬加元(約 185 萬美元)基礎設施併購攤銷與97.4 萬加元(約 71 萬美元)專業服務費等支出。這些與公司擴張策略相關的花費超出其營收表現。 數據顯示,昨日收盤 SOL Strategies 股票 HODL 過去 5 日下跌近 30%。 預計發行最多 10 億美元普通股支應未來成長 SOL Strategies 於 5 月 27 日向監管機關提交一份初步綜合發行說明書(base shelf prospectus),擬在未來發行最高 10 億美元的普通股。執行長 Leah Wald 表示: 「此舉將為我們的成長策略提供資金彈性,尤其是在 Solana 生態系快速發展之際。」 Solana 儲備型公司漸成新趨勢 Solana 生態系中,效仿微策略的「加密資產儲備策略」公司正快速崛起。不同於 Michael Saylor 的公司主打持有比特幣,這些新公司專注於持有 SOL。例如: DeFi Development Corp 於 4 月新增了 1,150 萬美元的 SOL 持倉 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Upexi 宣佈將籌集 1 億美元以實施 SOL 儲備策略,其股價因而飆漲 630% Pantera Capital 合夥人 Marco Santori 此前曾表示,這些聚焦 Solana 儲備策略的公司能夠參與質押或 DeFi 活動,創造額外收益,相較於傳統的 ETF(指數型基金),具備更多優勢。
  • 13:27

    Strategy 擬發行 250 萬股「Stride」特別股,籌資擴大比特幣儲備

    美國軟體公司 Strategy(前稱為微策略)週一宣布其計劃發行 250 萬股名為 Stride(股票代碼 STRD)的永續特別股,作為其持續囤積比特幣行動的一部分。 Strategy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次發行的 Stride 股票為年利率 10% 的 Series A 永續特別股,募集資金將用於「一般企業用途,包括比特幣購買與營運資本」。該公司補充說,此次發行對象為「機構投資人以及特定非機構投資人」,「STRD 股票的持有人有權依名目金額按年利率 10.00% 領取非累積型股息」。 在聲明中,Strategy 也說明了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贖回 STRD 的股份。 「Strategy 將有權自行決定,在任何時間以現金贖回全部(但不得僅贖回部分)STRD 股票,前提是屆時所有流通中的 STRD 股票總數少於初始發行及所有未來發行總量的 25%。」Strategy 表示:「此外,如發生特定稅務事件,Strategy 將有權贖回全部(但不得僅贖回部分)的 STRD 股票。」 比特幣庫藏策略 Strategy 在 5 月初公布了「42/42 計畫」,計劃在兩年內籌集總計 840 億美元的資金——其中一半來自股票、另一半來自債券——以支持未來的比特幣購買計畫。在本次新發行的 Stride 之前,該公司已公開發行過 Strike(STRK)和 Strife(STRF)等股票。 根據公開資料,STRK 為年息 8% 的可轉換永續特別股,透過「按市場價格發行」(at the market offering)方式出售,發行總額上限達 210 億美元;而 STRF 為年息 10% 的永續特別股,每季支付現金股利,若未如期支付將按複利方式累計,最高年化可達 18%,亦允許持有人在發生「重大變動」時要求公司以現金回購。STRF 和 STRD 均無法轉換為普通股。 Strategy 上週再度加碼比特幣,花費約 7,510 萬美元買入 705 顆比特幣,平均買入價格約 106,495 美元。截至 6 月 1 日,Strategy 及其子公司總共持有 580,955 顆比特幣,買入均價約 70,023 美元,總投入成本約 406.8 億美元。 資料來源
  • 11:29

    Meta 股東否決比特幣儲備提案,近 50 億票壓倒性反對

    美國科技巨頭 Meta 近日遭股東以壓倒性票數否決一項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的提案。 比特幣倡議者力推企業持幣 該提案由財富管理公司 Strive 的比特幣主管 Ethan Peck 提出。他建議 Meta 將部分高達720億美元的現金與現金等價物轉為比特幣,以此作為通膨時期的對沖策略,並視之為類似企業戰備金的策略性儲備資產。 Ethan Peck 表示,這將能提升公司在貨幣政策不確定性中的應變能力,並為股東帶來更高潛在報酬。 然而,該提案被股東以壓倒性的票數否決。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文件,該提案僅獲得約392萬票支持,反對票則高達近 50 億票。 其他巨頭:微軟已否決,亞馬遜尚未表決 除了 Meta 以外,Ethan Peck 也代表「國家公共政策研究中心」(NCPPR),在微軟(Microsoft)與亞馬遜(Amazon)提交類似提案。微軟已經完成投票並予以否決,亞馬遜則尚未進行表決。此結果反映出,即便比特幣逐漸被視為潛在的策略性資產,但對於大型科技企業而言,是否將其納入資產配置,仍是一道尚未獲得共識的議題。未來隨市場與監管環境的變化,這類提案仍有可能再次浮上檯面。 Meta 與穩定幣 雖然 Meta 目前尚未持有加密資產,但早在 2019 年,該公司便曾推出名為「Libra」的穩定幣計畫,期望打造全球支付網路。然而該計畫最終於 2022 年因監管壓力與內部問題告終。 今年稍早也有報導指出,Meta 正評估在其應用生態系統中採用穩定幣進行支付用途,但整體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策略仍屬模糊階段。
  • 11:08

    市場需求超預期?USDC 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提高 IPO 目標至 8.96 億美元

    Circle 提高 IPO 目標 根據 Circle 於 6 月 2 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該公司將首次公開募股(IPO)的發行目標提高至 8.96 億美元,計劃以每股 27 至 28 美元的價格發行多達 3,200 萬股股票。相較於先前提出的 2,400 萬股、每股 24 至 26 美元的價格區間,這次調整可能反映出市場對其股票的需求超出預期。 Circle 此前已在 5 月底宣布,將發行 960 萬股 A 類普通股,當時市場推估其目標估值約為 67 億美元。由於 IPO 過程中存在「靜默期」的規範,因此 Circle 並未對外針對此次 IPO 發展發表評論。 Circle IPO 引爆市場關注 Circle 的 IPO 計畫正在吸引傳統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根據彭博社報導,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可能參與此次 IPO,並取得多達 10% 的股份。此外,隨著全球對穩定幣的接受度日益提升,Circle 的市場聲量也同步升溫。資料顯示,從 2023 年 1 月至 2025 年 2 月,穩定幣總交易額高達 9,420 億美元,而這一成長趨勢也受到美國監管環境日益友善的推動。 美國加速推進加密貨幣監管改革 近期,美國在加密監管上的動作頻頻。根據 Zombit 此前報導,一項名為《CLARITY 法案》的加密貨幣市場結構法案在國會浮出水面,該法案主張將監管權限在 SEC 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之間分工,同時建立數位資產公司的註冊制度。 SEC 主席 Paul Atkins 最近也在其上任後首次聽證會中,針對加密產業監管政策進行說明,表明 SEC 正從過去的嚴厲執法模式,轉向更為清晰的政策制定。此外,SEC 也於 5 月發布針對加密貨幣質押的新指引。 另一方面,CFTC 離任專員 Summer Mersinger 則表示,預期美國境內的加密永續合約期貨產品將「很快獲批」,再度顯示美國對加密金融市場的開放態度。 整體來看,在監管趨勢轉變與投資者興趣高漲的雙重利多下,Circle 的 IPO 被視為穩定幣與數位資產產業邁向主流金融市場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
  • 10:22

    以太坊基金會宣布重組核心研發部門,三大戰略目標曝光並啟動裁員瘦身

    以太坊基金會(EF)於本週宣布,已完成其核心開發團隊的重組,將原「協議研發團隊(Protocol Research & Development)」正式更名為「Protocol」,並啟動組織瘦身,裁撤部分人員。此舉旨在強化組織運作效率,並聚焦三大策略目標,以加速推動以太坊主網(L1)技術升級與全球採用。 Protocol 聚焦三大核心領域 根據 EF 6 月 2 日發布的公告,新的 Protocol 團隊將專注於以下三個核心領域: 擴展主網(L1)可擴性:強化以太坊主網的性能與處理能力。 拓展 Rollup 的 blobspace:為二層擴容解決方案提供更多資料空間與吞吐量。 改善用戶體驗(UX):讓開發者與最終用戶更容易使用以太坊,降低使用門檻。 EF 表示,這波調整反映出以太坊生態系統正站在關鍵的轉折點,尤其是在零知識證明(ZK)與 Layer 2 技術進展迅速的背景下,鏈上應用的可擴性與實用性正朝向全球規模邁進: 「這或許是以太坊第一次有機會,不僅在全球部署技術本身,更能在價值觀層面產生深遠影響。」 核心開發者重新編組,部分成員遭裁撤 根據公告,部分原 PR&D 團隊成員已離職,但 EF 未說明具體人數。基金會同時也將核心成員重新分派職責,例如: Tim Beiko:負責 L1 協議升級與擴容; Alex Stokes:專注於 L2 技術擴容與拓展 blobs; Barnabé Monnot:專注於改善使用者體驗與研究。 EF 強調,這次改組讓 Protocol 團隊變得更加「統一且精簡」,有助於提升技術交付與協作效率。 組織治理架構同步革新 這次變動延續了今年初以來 EF 的一連串治理調整。早在 2025 年 1 月,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就已宣布調整基金會的領導模式,從原本的任務導向轉向更注重技術專業與溝通效率的新架構。到了 4 月,EF 更進一步正式劃分「董事會」與「執行團隊」的權責: 董事會(成員包括 Buterin):專注於基金會長期戰略與方向; 執行團隊:負責日常營運與落地執行。 此外,基金會也任命了兩位聯合執行董事: 王曉薇(Hsiao-Wei Wang):資深以太坊研究員; Tomasz Stańczak:基礎建設公司 Nethermind 執行長。
  • 10:09

    Robinhood 斥資 2 億美元收購 Bitstamp,擴張歐亞加密市場版圖

    美國線上券商平台 Robinhood 於昨日宣佈完成對歐洲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stamp 的全現金收購案,交易金額達 2 億美元。該筆交易不僅為 Robinhood 帶來超過 50 項加密業務牌照與註冊資格,也一舉奠定其在歐洲、英國與亞洲市場的加密業務基礎。 強化機構與全球布局 Bitstamp 總部位於盧森堡,為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加密交易所之一,擁有超過 5,000 家機構用戶與 5 萬名散戶客戶。其大部分交易量來自機構投資者,是 Robinhood 長期計劃拓展高端加密服務的重要據點。 Robinhood 表示,目前已開始整合 Bitstamp 的平台功能,並已將其接入自家交易系統 Legend 與 Smart Exchange Routing。 根據 Robinhood 公布數據: Bitstamp 過去一年(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營收達 9,500 萬美元 Robinhood 加密貨幣業務於今年第一季創造 2.52 億美元營收 Robinhood 預計,在今年剩餘的 7 個月內,與 Bitstamp 整合相關的費用將達 6,500 萬美元 進軍加拿大市場、連續併購布局 除了歐洲市場以外,Robinhood 也在 5 月 13 日宣布收購加拿大加密貨幣平台 WonderFi,交易金額約為 1.79 億美元,進一步強化其在北美市場的業務延伸。 Robinhood 加密業務總經理 Johann Kerbrat 表示,公司對未來潛在收購案持開放態度: 「若某筆收購能讓我們的發展加速 18 個月甚至兩年,我們都將積極評估。」 截至 6 月 2 日收盤,Robinhood(HOOD)股價上漲 2.77% 至 67.98 美元,盤後交易時段再小幅上升 0.44%。 下一步進軍 RWA 市場 Robinhood 執行長 Vladimir Tenev 透露,接下來公司將聚焦於推動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希望透過區塊鏈技術讓私人股權市場更加透明與流動。Vladimir Tenev 強調: 「將私營企業如 OpenAI 或 SpaceX 的股份代幣化,將能解決二級市場交易效率低落的問題,也將為美國加密產業釋放大量經濟價值。」 參考來源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