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06/13 星期五

  • 21:29

    對話 VanEck 投資經理:山寨幣仍被嚴重高估,未來趨勢在代幣化股權上

    「我們需要等待更有價值的資產上鏈。」 整理 & 編譯:深潮TechFlow 嘉賓:Pranav Kanade,VanEck 投資經理 主持人:Andy;Robbie 播客源:The Rollup 節目標題:VanEck PM: Tokenized Equities Are The Next Huge Opportunity 播出日期:2025 年 6 月 11 日 要點總結 Pranav Kanade,VanEck 的投資組合經理加入本期播客,回答關於機構投資者在加密貨幣配置中的現狀問題。他還將討論山寨季是否即將到來,以及為什麼代幣化股票的發展備受關注。 (VanEck 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 1955 年。它以提供創新型投資產品而聞名,特别是在 ETF 和共同基金領域。同時 VanEck 也是較早涉足加密貨幣領域的傳統金融機構之一,提供多種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資產相關的投資產品。) 「機構正在進入市場」這一觀點已經成為行業內的熱門話題,但其背後的現實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加密貨幣行業要麼通過建立真實的商業模式實現合法化,要麼只能停留在一個投機市場的階段,難以獲得長遠發展。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以下話題: 機構資本究竟是如何進入加密貨幣市場的 從傳統風險投資向流動性代幣幣策略的轉變 為什麼收入模式的關注點存在兩極化趨勢 代幣化股票如何與傳統 IPO 模式形成對比 推動下一波資本浪潮的真正動力是什麼 精彩觀點摘要 代幣化股權會是一種未來趨勢。 CoinMarketCap 上 99.9% 的代幣都是垃圾。 目前構成 7000 多億美元山寨幣市場的大多數資產並不具備長期價值,它們的估值被嚴重高估了。我們的策略是保持投資紀律,不涉及這些資產。我們需要等待更有價值的資產上鏈。 如果收入模式無法成為主流,加密貨幣可能只能淪為互聯網的附屬品。 「機構投資者正在進入這個領域」,通常有兩層含義:一是資本開始流入,購買我們的資產;二是機構開始構建「鏈上」產品,比如代幣化供其他人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進行代幣化的機構,與那些最終購買資產的配置者並不是同一類群體。 現在市場變得更加擁擠,表現良好的團隊與表現不佳的團隊之間的差距在擴大,而表現不佳的團隊數量在增加。因此,我覺得我不需要做那麼多交易,除非是非常精選的交易。 進入區塊鏈應用開發領域的優秀人才相對較少。許多頂尖的創始人選擇轉向開發 AI 項目,因為那時 AI 更容易獲得融資。 行業必須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產品市場契合度,以及為什麼這個資產有價值,只有當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清晰時,資金才會流入。 我認為回報的方式是重要的,我認為每個項目都應該知道如何將其產品貨幣化。收益是否返還給代幣持有者,這只是時間問題。 穩定幣的相關立法即將通過,這可能會推動大量企業採用穩定幣,以優化它們的成本結構。如果公眾公司能夠通過使用穩定幣將毛利率從 40% 提升到 60% 或 70%,它們的盈利能力將顯著提高,同時市場也會給予更高的估值倍數。 如果你擁有用戶關係,就等於掌控了用戶體驗,而其他一切都可以視為商品化資源。 設計良好的代幣可以成為公司的一種增量資本結構工具,而代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優於股票和債券。 Pranav 談機構投資者的採用進程 Andy: 我發現很多人對「機構」這個詞的理解並不一致。通常來說,這個詞主要指資金,也就是機構試圖在這個領域配置資本。我是在 2017 年進入這個領域的,那時候我們有個笑話,說機構投資者來了,我們就賣給他們。我們是早期參與者,而他們則是後來者。不過,我覺得人們對機構在加密領域的運作方式存在一些誤解。 我想了解一下,比如像 VanEck 這樣的機構在風險投資、流動性和穩定幣等領域的資本部署現狀如何?另外,「機構投資者正在進入這個領域」具體意味著什麼?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時間框架又是怎樣的? Pranav Kanade: 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回答。我們可以從「機構投資者正在進入這個領域」這個前提開始。就像你一樣,我在 2017 年就開始參與這個領域,並且從 2022 年起管理我們的流動代幣基金,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當我聽到「機構投資者正在進入這個領域」時,通常有兩層含義:一是資本開始流入,購買我們的資產;二是機構開始構建「鏈上」產品,比如代幣化(Tokenization,將傳統資產轉化為區塊鏈上的數字代幣),供其他人使用。這兩類機構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類型。 最近,專注於構建產品的機構主要在代幣化一些國庫券產品,比如國債基金。但未來随著時間推移,你會看到更多資產被代幣化,比如股票。我們認為股票代幣化是一個顯然的趨勢,可以進一步討論其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進行代幣化的機構,與那些最終購買資產的配置者並不是同一類群體。因為購買資產更多是資本配置的下游效應。 資本的流動方式通常是這樣的:有一群掌握資本的機構或個人,比如家族辦公室、高淨值人士、捐贈基金、基金會、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直接做投資決策,而是選擇將資金配置到被動策略(如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或主動策略(如交給我們這樣的專業投資公司)。他們相信我們在某個領域的專業能力,因此將資金交給我們管理,而我們則負責投資這些資本。 目前,這些機構和個人,比如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家族辦公室等,正在試探性進入加密領域,但尚未全面參與。我認為家族辦公室可能是最早進入的,因為他們看到了這個資產類別的回報潛力,尤其是在流動性方面。但他們的參與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購買加密貨幣 ETF,這是一種簡單的敞口方式;另一種是通過風險投資,將資金配置給一些知名的藍籌管理者。不過,很多人並未直接進入流動性市場或類似於我們這樣的流動性代理機構。 從 2022 年至今,大約有 600 億美元的資本流入種子輪風險投資,支持了一大批創始人。這些創始人中,有些希望通過代幣形式退出,有些則計劃上市。不過,上市通常需要六到八年,而代幣退出可能只需要 18 個月。對於某些業務來說,代幣化比公開股票更有意義。 現在大家逐漸意識到,資本池已經開始試探性進入加密領域。然而,許多資本配置過多集中在風險投資上,而這些通過管理者投資的代幣在過去 12 到 24 個月推出後,其價格走勢普遍下跌。 這是因為流動代幣市場中缺乏一個成熟的接盤市場。在傳統市場中,當一家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準備上市時,有一個深厚的公開股本市場,各種投資者願意以市場價格購買這些股票。然而,在流動代幣市場中,這種機制並不存在。因此,我認為,儘管風險投資的資本開始關注流動性,但要真正進入流動性市場,還面臨一些結構性問題。 風險投資領域的機會 Andy: 我的合夥人 Robbie 和我管理一個基金,資金都是我們的自有資本。在過去的 18 個月到兩年裡,我們進行了大約 40 到 50 筆交易,從 2022 年底到 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進行了大量投資,今年我們只做了一兩筆交易。現在我們面前有幾個項目,但每當我看到比特幣、Hyperliquid 或以太坊的圖表時,我就會問 Robbie,為什麼我們要把 25,000 美元鎖定四年,希望能大幅增值呢?而現在我們面前有一個更明確的流動性收益機會,我覺得今年甚至是明年初的機會更好。 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從最初簡單地配置種子輪資金轉變,尤其是在 2021 年,如果你抓住了 L1(Layer 1,指區塊鏈的基礎層)的機會,比如 Avalanche、Phantom、Near 等,那些收益是無與倫比的,風險投資中仍然有很多大赢家。但現在市場變得更加擁擠,表現良好的團隊與表現不佳的團隊之間的差距在擴大,而表現不佳的團隊數量在增加。因此,回到我的框架,我覺得我不需要做那麼多交易,除非是非常精選的交易。所以,正如你所說,這些早期的資本配置者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況,但他們在實際進入時會遇到一些摩擦。聽起來這種摩擦對於那些已經在場或有能力進入的人來說是機會。 你是否也觀察到早期資本配置者的這種轉變,和我描述的情況類似,或者更好地說,你能否證明我的思維過程是正確的?我是在正確地考慮這個問題嗎?我們現在處於週期的中間,還是說在風險投資中或流動性投資中更好?在熊市中表現良好的投資,我的看法是否正確? Pranav Kanade: 我認為你所說的很多方面都是有道理的。可以說,在流動性方面存在明顯的供需不平衡,因為資本供應不足,而需求卻很大。很多代幣和項目都在尋找,哪些是潛在的「璞玉」。實際上,CoinMarketCap 上 99.9% 的代幣在都是垃圾,根本不值那麼高的市值。但確實有一小部分機會可以進行評估,且有明確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和費用,這些費用最終會流向代幣。簡單地說,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定義山寨市場,今天的市值是 750 億美元,未來可能會增長幾倍。這個項目將直接受益於這一增長,很多價值將會流向代幣。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投資,而這個投資的潛力可能優於你在代幣化之前看到的大多數機會。 流動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你可以擁有類似於風險投資的收益曲線,同時又保持流動性,這樣即使你認為自己的假設錯了,也能很容易地退出。 不過,我對你的觀點持不同意見,這實際上與我的工作方向相反。我專注於流動性投資。自 2022 年以來,上一屆政府對加密貨幣領域的態度非常不友好,這導致我注意到一個讓我擔憂的問題:進入區塊鏈應用開發領域的優秀人才相對較少。許多頂尖的創始人選擇轉向開發 AI 項目,因為那時 AI 更容易獲得融資。然而自選舉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許多有趣且有才華的創始人開始回歸加密領域,並投入到新的項目開發中。 基於此,我假設,如果你是一位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間將所有資本投入加密領域的風險投資者,而另一位投資者則選擇從現在開始,在接下來的 24 個月內逐步投入資本,那麼後者可能會獲得更好的回報,因為他們能夠吸引到更優秀的人才。 特別是在應用層面,我觀察到,儘管目前有一些非常有趣且有才華的創始人加入,但應用層項目的估值仍低於那些「跟風」項目,比如新推出的 L1 區塊鏈項目等。因此,我認為,許多風險投資者仍然沉浸在過去的成功案例中,未能關注到現在的潛力和未來的趨勢。 收入模式的可持續性分析 Andy: 我最近和 VanEck Ventures 的 GP 聊了一些他們的交易情況。本週 a16z 舉辦了一場加密領域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來自 Stripe、Visa 和 PayPal 等公司的專業人士,帶來了豐富的行業經驗。與我們通常見到的更多是本土開發者的背景相比,這些人更關注產品市場契合度、收入等實際應用,而不是糾結於區塊鏈設計的技術細節,比如驗證者的數量等。看起來下一代創始人對這些技術問題並不太在意,他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實現收入。 我曾發過一條推特,問「收入的趨勢會持續多久?」結果很有趣,有人認為可能持續不到三個月,有人則認為會超過兩年。很多評論認為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關於選舉的影響,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表明大家可以開始構建能夠盈利並為股東創造價值的項目。Hyperliquid 的出現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選擇以自己的方式運作,而不是依賴風險投資。 這兩個因素推動了這個理念的發展。那麼,我想問你,這是一種短暫的現象,還是說這是最終的目標?現金流是否是最重要的因素?你對這種收入趨勢的看法是什麼?它會是一個長期趨勢嗎? Pranav Kanade: 我認為這是一個二元選擇。如果收入模式無法成為主流,加密貨幣可能只能淪為互聯網的附屬品。大多數大型資本池希望配置的資產是「價值儲存」(Store of Value,一種能夠長期保持其價值的資產)的工具,比如黃金和比特幣。比特幣已經成功躋身這一行列,而其他資產則很難做到這一點。比特幣能夠成為價值儲存工具,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除了這些之外,其他資產最終會被視為資本回報資產。投資者會問:「我投資一美元,25 年後能帶來多少回報?」就像 SpaceX,儘管沒有人會問它什麼時候向股東返還資本,但人們相信 SpaceX 的價值在於它 20 年後可能實現的殖民火星的潛在收益。雖然一些改變世界的瘋狂想法可以吸引投資,但最終這些想法都要與投資者的回報掛鉤。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願意投資或配置的資產類型。 在這個框架下,投資者希望看到他們的資金如何產生回報,然而加密行業似乎一直試圖回避這一點。這部分原因是出於監管考慮,大家都在努力避免被歸類為證券,因此不得不在超健全貨幣(Ultrasound Money)等概念之間遊走。 如果我們坦誠地看待這個問題,行業必須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產品市場契合度,以及為什麼這個資產有價值。當我向人們介紹我們基金的業務時,大家最常問的問題是「這個東西為什麼有價值?」他們習慣於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框架。因此,當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清晰時,資金才會流入。這時,這個資產類別才會進一步擴大;否則,我們可能只會停留在交易一些毫無意義的代幣上。 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 Andy: 如果我們關注當前領域內能夠產生收入的公司,這將幫助我們縮小潛在持有資產的範圍。然而,如果我們將未來的現金流預測納入考慮,這就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投資可能性。 Pranav Kanade: 我通常告訴人們,我們的策略允許我們同時投資於代幣和上市股票,因此我們可以靈活地選擇最佳的投資機會。如果我不願意持有某些山寨幣,我完全可以選擇不持有。在當前市場中,我們發現真正有吸引力的山寨幣非常有限。但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擁有優秀產品的項目,即使這個代幣目前還沒有任何明確的價值積累特性,這也無妨,因為這些特性是可編程的,可以在後續開發中確定其價值積累的方式。只要團隊優秀,能夠妥善管理他們正在開發的產品,我們就可以接受這樣的投資。 當然,也有一些團隊構建了優秀的產品,但最終大部分價值可能流向了股權,而代幣可能在長期內失去投資價值。這種情況顯然是我們需要避免的。然而,如果一個團隊開發了優秀的產品,而代幣的價值積累和產品的貨幣化方式目前尚不明確,但我們可以合理地預見這些機制未來如何運作,那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機會。因為如果這個產品能夠成功實現貨幣化,並讓價值流向代幣,那麼這個代幣就有可能從當前的無足輕重成長為排名前 30 的代幣,從而大幅提升整個基金的回報。 將協議視為一種商業模式的探索 Andy: 這個想法與過去的實施方式有所不同。過去我們通常會開發一個比其他產品更好的基礎設施產品,然後再考慮如何處理代幣的問題。但你的觀點似乎不同。你提到,這應該是一個在市場中持續有效的產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前期融資階段,我們可以找到方法將價值回饋給代幣。 回到你提到的二元視角,當你分析這些以收入為導向的公司時,你是如何考慮何時開始收費,以及如何讓協議實現商業化的?顯然,你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從創始人的角度。但每個協議都面臨競爭壓力,總會有其他人通過更低的價格吸引客戶。那麼,你如何看待收費的時機和用戶採用曲線?比如說,何時開始產生收入,這顯然是一個實際問題,因為你並不想阻礙網路效應的發展。 Pranav Kanade: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投資項目時,我們會關注這個項目是否具有護城河(Moat,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壁壘)。對於大多數加密項目來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如果你問「如果我開始為產品收費,會發生什麼?」那麼很可能的結果是,你會立即失去客戶,因為其他人願意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服務。這表明你的產品沒有護城河,容易被替代。因此,我們通常會避開這些項目,儘管我們可能會作為消費者使用它們。事實上,很多優秀的產品並不一定是好的投資標的,這一點在加密領域同樣適用。 所以,如果擔心收費會導致客戶流失,這可能就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收費與將費用返還給代幣持有者是兩件獨立的事情。我認為,兩者的決策應該分開。當某個產品開始收費時,如果這個決定是由基金會或開發團隊推動的,那麼理想情況下,這個產品應該擁有護城河,能夠通過收費積累收入,並將部分收入用於支持團隊開發更好的產品或新產品。這種做法類似於傳統企業,比如亞馬遜。他們通過電子商務平台積累了現金流,随後利用這些資源發展 AWS,接著又利用 AWS 的利潤構建了亞馬遜廣告服務。這表明,亞馬遜的管理團隊在資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上,比單純將資金返還給股東更有效。如果研發的投資回報率高於直接返還股東,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合理的。我希望最好的加密項目也能採取類似的策略。如果一個創始人能夠開發出優秀的產品,並通過收費獲得可觀收入,而不是將這些收入直接返還給代幣持有者,我會認為這是一種高效的資本配置方式。那麼接下來,這位創始人可以繼續開發什麼樣的產品呢? Andy: 我覺得人們對回購的理解常常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回購是一種高效的資本使用方式。作為協議的代幣持有者,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好方法,但實際上並不一定高效,使用利潤進行回購的確需要付出成本,但代幣持有者仍然希望看到回購的發生。 Pranav Kanade: 我想我們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收入生成是錯誤的。我認為回報的方式是重要的,我認為每個項目都應該知道如何將其產品貨幣化。然而,收益是否返還給代幣持有者,這只是時間問題。因為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稀缺的市場中。 在當前的市場中,資本池的規模有限。例如,養老金等大型資本尚未進入代幣市場,而是主要集中在比特幣和一些與加密業務相關的上市股票上。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代幣供應在增加,但市場需求卻有限。我經常告訴人們,去掉比特幣、以太坊和穩定幣,其他代幣的市場總值在上一個週期的高峰時約為 1 萬億美元,而現在大約在 7000 億美元左右。市場並沒有顯著增長。因此,我們生活在一個稀缺的環境中。在這個稀缺的市場中,每個人都在尋找如何成為例外的方法。目前,資本回報(如回購)是主流方式。但我認為,在未來 24 到 36 個月內,監管機構可能會允許多代幣 ETF 的推出,這類似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產品。通過這樣的被動投資產品,某些資本池可能會進入市場,就像他們通過比特幣 ETF 投資一樣,從而獲得對加密領域的廣泛敞口。這將為市場創造一個新的資金流入渠道,從而改變當前的稀缺局面。 從比特幣(BTC)和短期市場炒作中轉移注意力 Andy: 人們常說山寨季現在到底在哪裡呢?我個人認為,市場的炒作和進入門檻的降低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注意力分配和資本配置方式。過去,我們會認真進行盡職調查,研究那些被低估的資產,然後分配資金並耐心等待。但現在的市場動態更多地變成了誰能更快地買下第一個代幣,或者迅速捕捉流動性。因此,基本面的研究已經被速度取代了。我覺得這導致了市場運作方式的巨大錯位。 Pranav Kanade: 比特幣當前的市場格局與過去完全不同,這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比特幣、以太坊和其他山寨幣之間的經典模式。現在市場的重心仍然是比特幣。不過儘管如此,以太坊可能會有反彈的機會,我們可能還會看到一些山寨幣的動作。那麼,什麼因素會觸發更大規模的山寨季呢? Andy: 比如像 2017 年夏季到秋季那樣,你會在 CoinMarketCap 上看到各種代幣的價格都上漲了 100%。什麼能阻止這種上漲最終變成下跌呢?現在的情況幾乎是完全的崩潰,這種市場潮流是否會改變?比特幣的主導地位是否會持續上升?又是什麼會真正改變市場結構,而不僅僅是比特幣和短期炒作的主導地位? Pranav Kanade: 我認為,這是一個時間問題,未來可能會發生變化。至於市場如何演變,我認為可能有兩種情景。第一種情景是山寨幣的市場總值從目前的 7000 億美元增長到更高的水平,這可能是由於「代幣化股權」(Tokenized Equity,通過區塊鏈技術將股權轉化為代幣形式)的發展。我並不是說一定是那些在納斯達克交易的資產,而是將這些資產上鏈,使全球投資者都能接觸到。這可能會帶動市場的增長。 我希望看到更多傳統企業,特別是那些由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選擇以代幣形式退出,而不是以股權形式退出。通過代幣實現股權的所有功能,同時增加可編程的特性。比如幾週前有新聞提到 OnlyFans 正在出售。如果 OnlyFans 發行了一種代幣,並且這個代幣代表公司的股權,那將非常有趣。這個代幣還可以用來獎勵那些吸引更多觀眾的創作者。通過這種方式,這些代幣既有價值,又能讓企業更靈活地分配資源。這樣,市場總值可以通過更多真實企業的代幣化退出而增長,而不是依賴傳統的上市方式,比如納斯達克 IPO。 第二種情景是回歸到你提到的山寨季,現有資產的價格開始普遍上漲。如果我們回到某種類似疫情期間發放現金支票的環境,人們會傾向於冒險並進行投機。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尚未上漲的資產也會因為風險偏好的增加而被推高。 這與疫情後的市場非常相似。當時,政府發放現金支票,市場流動性增加,中央銀行也採取了寬鬆政策。最初,資金流向了信用類資產,比如投資級債務和高收益債務。接著,大型科技股開始上漲,随後是不盈利的科技股,比如 ARK ETF 中的那些資產。再之後,人們開始尋找更多的風險,比如關注 SPAC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當 SPAC 表現良好,市場情緒達到頂點時,比特幣和山寨幣也開始進入牛市。因此,當風險偏好足夠高時,那些尚未上漲的資產也會被推高。但我認為,這一切的前提是利率下降,並且市場流動性重新充裕。 Pranav 的宏觀經濟視角 Andy: 你似乎不認為當前的市場持倉會表現良好,而認為非比特幣市場可能因更多資產上鏈而顯著增長,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這些資產可能包括像 OnlyFans 這樣的企業,甚至實際的股權等。這種擴展是通過新的機制和用戶的引入實現的。那麼,這種市場變化如何支持你當前的流動性頭寸和投資策略呢?此外,從行業角度看,你認為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上行機會? 幾週前我們邀請了 Selini 的 Jordi,他認為今年夏天市場會比較平淡,理由是目前沒有足夠的經濟壓力讓美聯儲採取刺激措施,而市場已經從最近的關稅問題中反彈。你是否認同這樣的看法?如果是這樣,你會如何調整你的投資策略以應對這兩種可能的市場結果? Pranav Kanade: 我不會做任何宏觀經濟預測,每個月都會有關於經濟衰退的頭條新聞,但現實是經濟似乎運轉得還不錯。我的總體觀點是,目前構成 7000 多億美元山寨幣市場的大多數資產並不具備長期價值,它們的估值被嚴重高估了。如果我們列出所有的 L1 區塊鏈,並分析每條鏈所產生的實際費用,會發現只有三到四條鏈產生了顯著的收入,而其他六到十條鏈幾乎沒有收入,但它們的市值卻很高。這些鏈的估值通常基於它們未來可能從前三四名中搶占市場份額的「選項性」(Optionality,指潛在的未來價值)。然而,從概率上看,這種可能性較低,因為市場並非以這樣的方式運作。因此,我認為山寨幣市場的大多數資產是缺乏價值的。我們的策略是保持投資紀律,不涉及這些資產。我們需要等待更有價值的資產上鏈。 那麼在等待更好資產的過程中,除了持有現金,我們還能投資什麼?哪裡能找到最佳的回報機會? 我認為比特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機會。此外,我認為穩定幣的相關立法即將通過,這可能會推動大量企業採用穩定幣,以優化它們的成本結構。今年年初,尤其是在選舉之後,我們研究了一些公眾公司,比如互聯網股票、電商企業、零工經濟公司和體育博彩公司等,分析它們的成本結構中有多少是支付給銀行系統的費用。我們問自己,這些公司是否可以通過使用穩定幣來降低成本?如果可以,它們能節省多少?它們又該如何實施?最後,我們還評估了這些公司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和管理團隊是否有動力實現這些變革,還是僅僅滿足於維持現狀。經過篩選,我們選出了少數值得關注的公司,並進行了相關投資。雖然我無法透露具體細節,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尚未被充分關注的領域。加密貨幣投資者通常關注公共股市中的顯而易見機會,而傳統股市投資者則很少考慮穩定幣的潛力,因為這離他們的關注點還比較遠。 我把這視為一種潛在的選擇權。如果我們關注的公眾公司能夠通過使用穩定幣將毛利率從 40% 提升到 60% 或 70%,它們的盈利能力將顯著提高,同時市場也會給予更高的估值倍數。這正是我們目前關注的領域。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對稱的投資機會。不過,如果未來出現真正有價值的代幣資產,並符合我們之前提到的投資邏輯,我們也可以迅速調整投資策略,因為那裡的回報可能會更高。 對高估值資產的看法 Andy: 回到 L1,關於 Rev 和 SOV(價值存儲)等指標的討論非常多。當我們觀察比特幣之外的市場時,有沒有一種方法去判斷哪些頂級資產可能在未來長期存活下來?比如以太坊、Solana、Chainlink 或 BNB,這些資產通常被認為估值過高。你覺得它們是否真的高估了?是因為我們用費用來評估它們的原因,還是說它們也具備類似比特幣那種「貨幣溢價」(Monetary Premium,因被視為貨幣而獲得的額外估值)的潛力? Pranav Kanade: 關於貨幣溢價這個問題,我覺得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可能會錯,但確實有一些人持有前十名的資產,這些資產幾乎沒有其他實際用途,僅僅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資產是價值存儲。我認為市場中存在一些理性因素,但更多的人可能會把這些 L1 代幣看作是現金流倍數(GCF,Gross Cash Flow,資產估值與現金流的比值)的代表。從這個角度看,有些資產會顯得低估,有些則被高估,還有一些則是合理估值。 或許更好的方法是不要僅僅根據上個月或上週的數據來評估這些資產。當然,很多人喜歡用過去一個月的數據來年化,推斷資產是貴還是便宜。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些鏈在兩年、三年或五年後會是什麼樣子?每條鏈都有其特定的用戶區塊空間。比如以太坊的 L2 解決方案,或者 Solana 上的一些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那麼問題是,今天在這些鏈上構建的項目,如果未來規模擴大,會對區塊空間的需求產生多大影響?同時,這些鏈也在擴展它們的供應能力。因此,如果需求和供應都在增長,那麼未來的收入會是多少?這些資產在那時的估值又會如何? Andy: 我覺得這聽起來有點令人擔憂,因為如果我們用這些方法來評估,這些資產在現金流倍數(GCF)上看起來確實被高估了。 Pranav Kanade: 我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你是如何看待這些資產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關注它們三年後的可能表現。以我的最佳估計,美國目前大約有 5000 萬加密貨幣持有者,而全球範圍內可能有 4 億左右。如果我們看鏈上活躍用戶,這個數字可能只有 1000 萬到 3000 萬之間,具體取決於統計方法。 如果我們假設鏈上用戶每年以 5% 的速度增長,那麼整個行業確實可能被高估了。但如果鏈上用戶基礎能夠像 ChatGPT 那樣出現爆發式增長,從零用戶到數億用戶,呈現「曲棍球棒」式的增長曲線,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你相信鏈上財富和用戶基礎可以達到這種程度,那麼三年後我們可能會看到 5 億用戶直接使用鏈上應用,或者至少參與某種鏈上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某些區塊鏈實際上是被低估的。 用戶關係的所有權問題 Andy: 在關於頂級區塊鏈的討論中,我們經常聚焦於基礎設施,但民意調查的重點似乎更多集中在應用程序上。從沒有收入到有收入,從基礎設施到應用程序,這種轉變發生得非常快。人們開始提出「胖應用論點」(Fat Application Thesis,指價值更多集中在應用程序層而非協議層的觀點),甚至進一步演變為「胖錢包論點」。 我很好奇,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擁有用戶關係到底有多重要?比如 Solana 和以太坊,它們吸引了許多開發者在其上構建應用程序,比如 Solana 的 Phantom 錢包和以太坊的 MetaMask,但這些應用並不屬於基礎設施層本身,而是由第三方公司開發的。在這種基礎設施與應用程序的轉變以及用戶關係的變化中,你認為這對基礎設施團隊的重要性如何?如果我們想達到類似 ChatGPT 那樣的爆發式增長時刻,你認為這裡是否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Pranav Kanade: 我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可能我的回答會有些模糊。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真正的殺手級應用選擇離開它所依賴的區塊鏈,去創建自己的鏈並完全掌控技術棧。因為如果他們這樣做,實際上是在說「我擁有用戶關係」,那麼底層的基礎設施就變成了可以随時替換的商品化資源,同時他們可以完全掌控利潤流,而不影響用戶關係。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但如果未來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觀察它對用戶體驗的影響:是會導致用戶流失,還是會提升用戶體驗?如果應用程序不再洩漏價值,它們的盈利能力可能會顯著增強。 當我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時,就可以更清晰地判斷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目前,我的直覺是,如果你擁有用戶關係,就等於掌控了用戶體驗,而其他一切都可以視為商品化資源。這種模式在其他行業中也曾出現過。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雲計算領域的巨頭,比如亞馬遜、谷歌和微軟,它們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基礎設施層的區塊鏈(L1)可能也會以類似的方式發展,形成一個由三家公司主導的市場,並在它們之間進行切換。然而,從經濟規模的角度來看,完全自建可能並不划算。這種可能性需要進一步驗證。這也是流動性價值主張的一部分:我們會持續觀察這些問題,並根據答案迅速調整投資策略。如果最終證明殺手級應用可以完全取代底層基礎設施並獨立運作,那麼可能持有 L1 就不是最佳選擇了。 Andy: 沒錯,我認為流動性確實是一個關鍵因素。我也同意關於用戶關係、數據和品牌認知的重要性,但在這個領域,基礎設施似乎占據了所有品牌的主導地位。以太坊是一個品牌,但用戶實際上並不直接使用以太坊,而是通過其他工具和應用程序來間接使用,這種模式一直存在。 Pranav Kanade: 我覺得有趣的是,這裡可能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加密貨幣的主流化是因為現有的 Web2 公司決定在這些鏈上構建和利用區塊鏈技術,還是因為某些由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公司創造了殺手級應用?如果是後者,那麼這些初創公司最終的決策路徑是:我應該選擇哪條鏈來盡早展示吸引力,從而籌集下一輪資金繼續構建?兩年前,大部分人會選擇在以太坊或其 L2 解決方案上構建,因為這些平台更容易展示吸引力並獲得融資。而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如今,在 Solana 上展示吸引力變得更加容易。但即便如此,目前在比特幣和穩定幣之外,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殺手級應用。因此,我們無法確定當前支持的項目是否是正確的選擇。如果未來某個應用,比如 WhatsApp 增加了穩定幣功能,成為下一個爆款應用,那麼它們是否會選擇利用這些區塊鏈技術呢? 如何構建吸引人的項目 Andy: 你們是否能夠自己開發應用?比如你已經開發了一個 L2 網路,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構建什麼樣的應用?存在理由是什麼?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創造一些能夠真正吸引用戶的東西。我覺得這和你提到的內容很相關:如果能開發出一些幾乎與區塊鏈無關的應用,比如典型的應用商店應用或 Web 應用,然後再將這些應用與區塊鏈連接起來,或者找到某種方式重新整合……不過,我不確定我們如何從當前的用戶體驗和應用開發者生態,走向下一個殺手級應用,而不需要在產品設計思維上倒退幾步。因此,我認為很多 L2 的開發者目前都在經歷這樣一個現實困境。比如你看看以太坊上一些 L2 的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處理的交易數量),確實讓人感到失望。 Pranav Kanade: 每個人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我之所以投身這個領域,是因為我相信設計良好的代幣可以成為公司的一種增量資本結構工具,而代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優於股票和債券。這是我的核心論點。舉個例子,如果亞馬遜的股票被代幣化,亞馬遜可能能夠更快地發展其核心業務,比如 Prime 會員服務,而不需要花費 14 年的時間,因為他們可以通過代幣作為獎勵來推動業務增長。因此,我進入這個領域是因為我認為代幣化股權會是一種未來趨勢。那麼問題來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什麼條件?是否需要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我不確定,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擁有能夠提供良好用戶體驗的技術和工具。 在我提到的代幣化股權的例子中,客戶其實是代幣的發行者,比如我假設的例子中的亞馬遜。那麼問題是,這些發行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從他們的需求出發,倒推設計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20:33

    中東戰火引爆市場震盪,地緣衝突升溫:比特幣跌破 103K,黃金與原油雙雙飆升

    全球加密貨幣市場再次遭遇地緣政治衝擊,以色列對伊朗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引發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比特幣在新聞爆發後急速下跌最多 3%,跌破 103,000 美元,而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一度下跌 7.6%。此次事件不僅影響了加密貨幣市場,更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對風險資產的拋售潮,投資者紛紛湧向傳統避險資產。 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空襲,比特幣應聲重挫 4.5% 2025 年 6 月 13 日凌晨,以色列國防軍對伊朗境內數十個軍事與核設施目標發動大規模空襲。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宣布進入特殊緊急狀態,稱這是對伊朗的「預防性打擊」。這起突發事件立即引發市場對中東地區擴大衝突的擔憂,推升避險資產需求。 這場突發的地緣政治升溫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各大資產類別出現明顯分化。在這波資產拋售潮中,加密貨幣市場遭遇沉重壓力。比特幣 24 小時內急跌 3.62%,從高點跌至 103,948 美元,一度跌破 103,000 美元大關。以太幣跌幅更為劇烈,從 2,767 美元高點一度滑落至 2,448 美元,現回升至約 2,514.68 美元,24 小時內跌幅達 9.12%。市場恐慌情緒升溫,整體加密市值 24 小時內縮水至 3.25 兆美元,跌幅 4.25%。 比特幣價格一度跌至 102,892 美元 | 資料來源:BingX 比特幣價格分析 加密貨幣市場的慘況進一步體現在清算數據上。根據 Coinglass 數據,過去 24 小時內約 21.5 萬名交易者被清算,清算總額高達 10.19 億美元,其中多頭部位清算金額高達 9.45 億美元。這些數據反映出槓桿交易者在面對突發地緣政治風險時的脆弱性,以及加密貨幣市場在危機時刻流動性迅速收縮的特性。 避險資產則大幅上揚,黃金現貨價格上漲 1.5%,報 3,436.97 美元 / 盎司,黃金期貨同步上揚 1.6% 至 3,459.60 美元 / 盎司。能源市場反應更為劇烈,布倫特原油價格暴漲近 9%,至每桶 78 美元,美國 WTI 原油期貨則飆升超過 6%,達 74.30 美元。全球股市同步重挫,亞洲市場首當其衝,日經 225 指數下跌 1.3%,香港恆生指數下跌 0.7%。美國股指期貨全線下跌約 1.5%,10 年期美債殖利率下滑至 4.32%,顯示投資人正大舉撤出風險資產,轉向國債等避險工具。 關稅戰時上漲、地緣政治衝突下跌:比特幣究竟是避險資產還是風險資產? 在不同經濟或地緣事件下,比特幣的表現呈現出高度多變性,有時與股市同步波動,被視為風險資產;有時則展現出類似黃金的抗跌性質。這樣的資產性格,使比特幣在金融市場中始終難以被歸類。 2025 年,川普重返白宮後重新啟動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對通膨與貿易戰風險的擔憂,也提供了觀察比特幣資產屬性的切入點。在關稅戰與地緣政治不穩定加劇的背景下,避險情緒升溫。自年初以來,黃金價格上漲了約 9%,而比特幣則上漲了約 3%。雖然比特幣的表現不如黃金亮眼,但仍展現出一定程度的抗跌力。尤其在金價一度突破每盎司 3500 美元、創下新高之際,比特幣雖未同步大漲,卻也未像高波動性資產般大幅回落,顯示其在特定宏觀條件下具備一定的保值特性。 相較之下,2024年 7 月的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則突顯比特幣在急性危機中的另一面。在以色列導彈攻擊伊朗的消息傳出後,加密貨幣市場全面下挫,比特幣在亞洲時段跌幅超過 5.5%,跌破 60,000 美元,以太坊也跌至 2,111 美元。當時比特幣從 70,000 美元附近快速跌至 62,000 美元以下,創下一年來最劇烈的拋售紀錄之一。黃金則在同期間逆勢走高,進一步突顯比特幣與傳統避險資產的行為差異。這一波急性事件凸顯,在突發地緣危機下,比特幣仍多被視為高風險資產,而非避險工具。 針對比特幣在不同市場環境中出現截然不同的價格表現,Real Vision 首席加密分析師 Jamie Coutts 表示,這反映出比特幣同時具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他指出,比特幣在短期內仍經常被視為「風險資產指標」,當市場樂觀時上漲,情緒轉差時則快速下跌;但隨著機構投資者的參與逐漸增加,長期資金開始成為主導力量,使比特幣的表現逐步脫離純粹情緒驅動。他進一步表示:「這也是為什麼短期內它可能會跟著風險資產一起波動,但從長期來看,比特幣有潛力表現得比黃金更好。」 這種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市場參與者角色的轉換,加上投資人對短期與長期報酬預期的落差,正是導致比特幣資產屬性出現分歧的關鍵原因。 技術分析:比特幣跌破上升通道,短期走勢轉為疲弱 過去 24 小時內,比特幣價格下跌超過 4.5%,目前價格約位於 103,502 美元附近。本輪回落使比特幣跌出 6 月以來的上升趨勢通道,並相繼失守 105,300 與 104,000 美元兩道關鍵支撐位,代表推動本月漲勢的技術結構遭到破壞,市場動能明顯轉弱。 技術面顯示,BTC/USD 價格已跌破 50 小時(短期)與200 小時(中期)移動平均線,加深市場看空情緒。這波下跌起始於一次明顯的反轉訊號:當日走勢K線直接吞噬前一日漲幅(看跌吞沒型態K線,Bearish Engulfing Candle),隨後賣壓迅速放大,價格每次反彈都遭到拋售,顯示拋售意願升高、反彈動能不足。多短線逢低買入的交易者目前已陷入虧損,加重市場壓力,市場氛圍轉趨謹慎。 資料來源: BingX BTC/USDT 交易走勢圖 相對強弱指標(RSI)目前接近 20,進入超賣區間。雖然技術上這可能預示短期反彈潛力,但目前價格尚未出現止穩跡象,空方情勢暫時占優。 若比特幣無法重新站穩 104,000 美元上方,下一道支撐位將觀察 101,900 與 100,500 美元區間;反之,若能有效收復 105,300 美元,才有望修復技術結構並穩住市場情緒。短期內,可留意 103,000 美元一帶的買盤是否出現防守行為,以判斷是否具備止穩契機。 延伸閱讀:BingX《精通加密貨幣交易的K線圖:完整指南》 總結 本週的市場動態再次凸顯了地緣政治事件對加密貨幣市場的深遠影響。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引發的市場震盪,不僅造成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大幅下跌,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比特幣在危機時刻的複性資產屬性。 從技術面來看,比特幣跌破關鍵支撐位並進入深度超賣區域,短期內面臨進一步下跌風險。然而,歷史經驗顯示,地緣政治衝突往往是短暫的,一旦局勢緩解,市場情緒可能迅速反轉。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比特幣的資產定位。2025 年川普關稅戰期間,比特幣表現出一定的避險特徵,但在急性地緣政治危機中,它又回歸風險資產的本質。這種雙重性反映了比特幣作為新興資產類別仍在尋找自己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定位。隨著機構投資者參與度的提高和市場成熟度的增加,比特幣未來可能逐漸展現更強的避險屬性,但這一轉變需要時間和更多的市場考驗。 關於 BingX BingX 成立於 2018 年,是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為全球超過 2,000 萬名用戶提供現貨、衍生品、跟單和資產管理等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2024 年,BingX 更成為英超勁旅切爾西足球俱樂部的官方合作夥伴,展現品牌國際化佈局。 平台也定期提供主流幣定期提供主流幣如比特幣價格預測、及以太幣價格預測分析,滿足從新手到專業人士的不同層級需求。BingX 致力於打造值得信賴的交易環境,提供創新工具與功能以提升用戶交易能力。 BingX 官方社群聚集了來自不同背景的用戶,每日更新行情資訊、策略解析與實戰觀點,同時也會不定期分享教學內容與實用工具,快加入看盤、學交易、領福利的全方位情報站。 👉 BingX 繁體中文官方社群 本文為官方提供之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投資建議,讀者務必自行做好審慎評估。
  • 18:31

    中國媒體:騰訊未考慮收購 Nexon!相關代幣 NXPC 重摔超 10%

    此前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的消息報導稱,騰訊有意買下韓國知名遊戲開發公司 Nexon,在社群中引發討論。Nexon 成立於 1994 年,曾推出《楓之谷》等多款線上遊戲 ,該公司於 2011 年在日本上市,目前市值約為 150 億美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騰訊已接觸 Nexon 已故創辦人金正宙的家族並討論收購可能性,不過這筆交易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確定最終是否會成交。報導指出,金正宙家族透過家族控股公司 NXC Corp. 及其附屬單位 NXMH BV 持有 Nexon 約 44.4% 股份,其中金正宙遺孀與兩位女兒合計持有 NXC 約 67.6% 的股權。 然而,中國媒體新京報卻於今天下午在最新報導中表示,騰訊並沒有與 Nexon 創始人家族聯繫討論交易,也沒有考慮收購 Nexon。這一報導發佈後,Nexon 其下子公司發行的代幣 NXPC 在 2 小時內急跌超 10%。
  • 18:14

    知情人士:沃爾瑪和亞馬遜正在研究穩定幣的發行和使用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一些規模最大的零售商正在研究如何發行或使用穩定幣,這可能將他們處理的大量現金和支付卡交易移出傳統金融系統,從而節省數十億美元的手續費。 知情人士透露,沃爾瑪(Walmart)、亞馬遜(Amazon)等跨國企業最近都在探索是否在美國發行自己的穩定幣,Expedia 集團和幾家航空公司也曾進行過類似的討論。 資料來源
  • 16:06

    Tether 收購加拿大黃金特許權公司 Elemental 大量股份,強化硬資產基礎建設布局

    穩定幣 USDT 發行商 Tether 旗下投資公司 Tether Investments 週四宣布收購加拿大黃金特許權公司 Elemental Altus Royalties 的大量股份,深化其對黃金及硬資產支持的金融基礎建設布局。 根據新聞稿,Tether Investments 在 6 月 10 日從 La Mancha 收購了 Elemental 公司 78,421,780 股普通股,約占 Elemental 已發行在外股份的 31.9%。同時,Tether Investments 與 AlphaStream 及其全資子公司 Alpha 1 簽署了一份選擇權協議,授予 Tether Investments 在加拿大境外進行的交易中購買 Elemental 公司 34,444,580 股普通股的權利。 Tether 表示,Elemental 採取的權利金(Royalty)與特許交易(Stream)模式讓 Tether 能夠分散投資於全球黃金產出,避開直接參與採礦所帶來的營運風險。在交易完成後,Tether Investments 可能會與 Elemental 的管理層和董事會進一步接觸,探討合作、管理參與及長期資本策略等方向。 Tether 過去曾揭露其持有超過 10 萬顆比特幣,以及近 80 噸的實體黃金,同時發行由實體黃金支持的黃金代幣 Tether Gold(XAUT)。Tether 執行長 Paolo Ardoino 指出:「Tether 在黃金和比特幣方面的持續投資反映了我們打造一個更具韌性與透明度金融系統的前瞻性策略。正如比特幣提供了對抗貨幣通膨的終極去中心化避險一樣,黃金依然是一種經過時間考驗的價值儲存工具。」 Ardoino 表示:「透過藉由 Elemental 獲得對黃金特許權的多元化投資組合曝險,我們正在加強我們生態系統的支持,同時推動 Tether Gold 及未來由商品支持的數位資產發展。」 此次投資延續了 Tether 積極拓展實物資產與基礎建設投資版圖的策略。近幾年,Tether 斥資數十億美元投資多家企業,包括影音平台 Rumble、德國雲端與 AI 科技公司 Northern Data AG,以及南美農業龍頭 Adecoagro SA。
  • 15:26

    經濟與監管雙重利多!Coinbase 研究部門看好比特幣下半年繼續走強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Coinbase 的研究部門於本週發布的報告中指出,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轉趨樂觀、企業對數位資產的配置意願增加,以及監管規範逐漸明朗,預計 2025 年下半年加密市場將迎來更為積極正向的發展動能,特別是比特幣將可望在多重利多支撐下再度走強。 宏觀經濟為比特幣增添吸引力 該報告(發佈於中東局勢惡化前)指出,在經歷了第一季美國 GDP 小幅萎縮與貿易摩擦影響後,近期數據顯示經濟動能加速回升。亞特蘭大聯準會的 GDPNow 指標在 6 月初大幅上調至 3.8%,顯示市場對景氣的擔憂情緒正逐步緩解。再加上聯準會釋出可能降息的訊號,以及中美雙方貿易政策轉向溫和,皆促使市場情緒轉為樂觀,投資人對風險資產的接受度亦有所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比特幣作為抗通膨與避險資產的角色再度受到矚目。報告提到,美元主導地位的下滑與全球長期通膨壓力,將持續強化比特幣的儲值功能,即便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仍處高檔,但比特幣的吸引力已逐漸超越傳統資產。 企業儲備的機會與風險 此外,隨著 2024 年美國會計準則放寬,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將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然而,Coinbase 也提醒,當前大量企業以可轉債等槓桿工具進場,未來一但價格劇烈波動或無法順利再融資,恐將面臨拋售壓力並引發系統性風險。 監管逐漸清晰 另一方面,報告強調監管的發展將成為推動市場進一步成熟的關鍵。近期,美國參議院已通過穩定幣法案「GENIUS Act」,並送交眾議院審議,另一項涵蓋整體加密資產監理架構的「CLARITY Act」也正在立法過程中,擬釐清 SEC 與 CFTC 的職權邊界。若順利通過,將為市場參與者帶來高度確定性。 山寨幣 ETF Coinbase 也指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目前正審查逾 80 項加密貨幣 ETF 申請案,其中不乏涉及多幣種配置、質押收益與山寨幣資產的創新型產品,最快將於 7 月公布部分審核結果,其餘則預計於 10 月前全數揭曉。同樣也是值得關注的利多
  • 14:59

    以太坊倡議領袖:ETH 被嚴重低估,長期潛在價值上看 8 萬美元

    根據一份由以太坊智庫 Etherealize 領銜、針對機構投資人發布的最新報告《The Bull Case for ETH》,多位以太坊技術開發者與產業觀察者共同指出,以太幣(ETH)目前「明顯被市場低估」。 ETH 是「數位石油」,具備多重功能 根據 The Block 報導,Etherealize 聯合創辦人 Vivek Raman 受訪時表示: 「這是一個全新的資產類別,區塊鏈是全新的技術。我們不能再用老舊的估值方法來套用新資產。如果只是把它當成科技股來看待,根本低估了它的潛力。」 報告指出,若將 ETH 與全球儲備資產如石油、債券市場與 M2 貨幣供應量等進行比較,將更能體現它的終極潛能。Vivek Raman 說道:「一旦以太坊被全球採用,其規模可能與網路一樣大,甚至更大。」 該報告主張,ETH 不僅僅是代幣,更是整個鏈上經濟的基礎設施:它同時是抵押品、計算燃料、收益工具,被大量持有、質押、銷毀並廣泛使用。 目前以太坊佔據穩定幣、現實資產(RWA)等鏈上應用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超過 80% 的代幣化資產皆在以太坊上發行,而這些資產的總價值約達 7,670 億美元。 通膨率低於比特幣,供應結構趨於緊縮 自 2021 年 EIP-1559 升級後,以太坊啟用代幣燃燒機制,將總發行率理論上上限壓低至 1.51%。而根據 Vivek Raman 的數據,自 2022 年 9 月以來,實際通膨率更低至 0.092%,遠低於比特幣與法幣。 Raman 指出: 「一旦你理解以太幣的供應是被壓抑且可控的,再加上鏈上活動愈來愈多,實際發行甚至可能轉為負值。這是一種稀有且不對稱的機會。」 ETH 作為儲備資產的潛力與挑戰 報告提出,ETH 未來的短期價格潛力可能達到 8,000 美元,若以全球儲備資產角度來看,長期價值甚至可能挑戰 80,000 美元乃至更高。若以類似石油等全球儲備資產為基準估值,其長期合理價格甚至可能高達每顆 74 萬美元。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投資機構開始「囤積」以太幣。例如,由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Joseph Lubin 支持的 Strategic ETH Reserve 總計已持有約 20 億美元的 ETH,許多大型 DAO 與 DApp 生態系都累積了大量 ETH 儲備。 然而,儘管 ETH 有強大價值主張,仍存在「敘事落後」的問題。相較於比特幣已被主流機構視為「數位黃金」,ETH 的定位尚未完全被接受。 知名評論員、DBA 聯合創辦人 Jon Charbonneau 雖然是 ETH 多頭,卻認為目前價格仍偏高,因此不建議持有。他指出,ETH 雖強,但其估值尚未具備足夠說服力來支撐「儲備資產」的敘事。
  • 14:22

    美證交會撤銷 Gensler 時期針對 DeFi 交易和託管的監管提案

    根據《The Block》報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週四發布的官方公告中表示,該機構已正式撤銷數項於前主席 Gary Gensler 領導期間提出的監管提案,這些規則原意在限制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活動。 這其中包含 2023 年 4 月提出的《證券交易法》規則 3b-16 修正案,其旨在擴大「交易所」的定義,特別是將去中心化金融平台納入國家證券交易所的監管範圍。此提案當時遭到許多產業人士批評。 相關報導:《SEC 觸角伸向 DeFi!擬議擴大「交易所」定義,去中心化金融活動都須符合規定》 另一項被撤銷的提案則涉及擴大現行的託管規則,要求投資顧問必須將加密資產交由合格的託管方保管,並提供更多保護措施。由於該規則將使更嚴格的託管規範擴大適用至擁有加密資產的顧問,外界擔憂這會讓願意與加密產業合作的銀行進一步減少。 週四公布的其他撤回建議還包含多項 Gensler 任內提出的提案,例如要求投資公司強化網路安全風險管理與 ESG 要求等。 Gensler 自 2021 年擔任 SEC 主席至 2025 年 1 月卸任,他採取的執法式監管作法受到廣泛批評,並經常讓加密產業面臨法律的不確定性。在支持加密貨幣的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並頒布有助於明確加密監管的相關行政命令後,SEC 開始調整過去對加密產業的強硬立場,積極處理相關監管問題。 相關報導:《美國證交會主席:正在研擬「創新豁免」規則助 DeFi 合規發展》《PoS 協議迎監管利多!SEC 正式聲明:大多數質押活動不涉證券法》
  • 14:08

    以伊衝突衝擊市場,風險資產是否會持續下跌?從過往衝突事件尋找答案

    以色列空襲重挫市場 今天傳出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後,黃金與原油大漲,風險資產明顯承壓,許多投資人都在這波下跌中恐慌離場,甚至有不少人因為下跌出乎預料而慘遭爆倉清算。根據 Coinglass 的數據顯示,過去 24 小時,全球共有 246,570 人被爆倉 ,爆倉總金額高達 11.4 億美金,其中佔比最高的莫過於比特幣與以太幣多單。 然而,這種地緣政治衝突事件對風險資產的影響真的會這麼大嗎?歷年來發生的類似事件又對比特幣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地緣政治衝突對市場的影響 我們整理了近六次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地緣政治衝突事件,其中絕大多數都與這次相同,短期內皆對市場造成衝擊,且由於流動性的差異,比特幣承受的下跌壓力大於股市。 事件時間市場反應衝突類型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2014/3歐股下跌,美股短期回檔領土爭端 / 軍事行動美國空襲殺害伊朗蘇雷曼尼將軍2020/1黃金與油價急升,股市回落軍事襲擊中印邊境流血衝突2020/6印股下跌1.5%,資金撤離新興市場邊境衝突烏俄戰爭爆發2022/2/24全球股市大跌,能源飆升全面戰爭以哈衝突(哈瑪斯襲擊)2023/10/7加密資產短跌、黃金與油價上升恐攻與地面戰以色列攻擊伊朗(2025)2025/6油金暴漲,風險資產下跌中跨國軍事打擊 然而,我們從歷史走勢回顧後會發現,當短期波動平息後,無論是股市還是加密貨幣市場,往往在 2~3 週內就能回穩。值得留意的是,烏俄戰爭由於規模較大,在市場回穩之後又因為能源及穀物等物價飆升,導致全球通膨惡化,後續對市場的影響延續了數月之久。(2020 年的下跌不是因為戰爭,而是新冠疫情。) 此次以伊衝突會如何影響市場呢? 從現階段來看,以伊衝突的影響可大可小。兩國戰況目前仍屬「軍事打擊 vs 報復風險」的初期交鋒,只要沒有演變成區域戰爭,預計市場很快就能回穩。 然而,如果這次衝突升級為區域戰爭,所帶來的影響勢必會超越以哈衝突,甚至達到與烏俄戰爭相同的等級。因為以哈衝突主要發生在加薩走廊與以色列境內,地理上相對封閉,兩國並非能源出口國,也沒有直接牽涉到全球能源航道。 但伊朗則是波斯灣的戰略要角,若爆發戰爭,可能波及波及波斯灣油輪通道,影響全球 20% 石油海運出口,而石油價格的飆升又將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物價上漲與通脹問題。 總結來說,若僅看目前已實現的經濟影響與市場結構性變動,烏俄戰爭的破壞力仍遠高於這次以伊衝突。但若以伊衝突進一步升級至波斯灣能源戰爭、或美國遭伊朗直接攻擊,屆時情勢將與烏俄戰爭相當,甚至可能更危險。
  • 12:50

    DeFi Development 獲得 50 億美元股權信用額度,將持續擴大 SOL 持有量

    美國上市公司 DeFi Development 週四宣布已與 RK Capital 簽署一份股份收購協議,獲得了 50 億美元的股權信用額度(ELOC),為其擴大 Solana 區塊鏈原生代幣 SOL 持有量的計畫籌得更多資金。 根據 ELOC 協議,DeFi Development 有權(但無義務)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向 RK Capital 發行並出售最多 50 億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該公司計劃儘快提交 S-1 表格,以啟動這項募資機制。 根據新聞稿,透過此 ELOC 協議籌得的資金預計能支持 DeFi Development 對 SOL 代幣的持續累積,並加速每股所持 SOL 數量的增長。與其他股票銷售方式不同,ELOC 讓該公司得以在策略上更有利的時機逐步籌資,避免在市場波動時鎖定不利價格。 這項最新融資計畫發布的時間點,緊接在 DeFi Development 撤回一項原本計劃發行 10 億美元股份的申請之後,該公司表示將重新提出申請。 DeFi Development 執行長 Joseph Onorati 表示:「我們現在擁有擴大規模所需的彈性和結構。這是一條簡潔而具策略性的途徑,持續提升每股所持 SOL 數量並複利增長驗證節點的收益。」 根據 Yahoo Finance 的數據,DeFi Development 的股價(股票代碼 DFDV)週四大漲了 20.14% 至 31.56 美元。 DeFi Development 的前身為上市房地產金融科技公司 Janover。今年 4 月,Janover 經歷重大高層人事調整,多位 Kraken 交易所的前高管加入團隊,並宣布更名為 DeFi Development,以展現其轉型為專注於加密資產、服務公開市場投資人的財務公司的新定位。根據官網數據,DeFi Development 目前持有 621,313 顆 SOL,價值約 8950 萬美元。 截至本文發布之前,SOL 交易價格約為 144.5 美元,在過去 24 小時下跌了近 10%。 https://twitter.com/defidevcorp/status/1933140218028384497
  • 10:57

    GameStop 上調可轉債發行規模至 22.5 億美元,市場關注是否加碼比特幣儲備

    美股上市公司 GameStop 宣布已完成可轉債發行定價,並預計於 6 月 17 日正式完成交割並獲得資金。根據新聞稿內容,該公司將可轉債發行規模從此前宣佈的 17.5 億美元上調至 22.5 億美元。具體發行條件與轉換細節如下: 本債券不支付利息、也不累積本金。 到期日為 2032 年 6 月 15 日,可依條件提前轉換或贖回。 債券轉換價格為每股約 28.91 美元,比當日股價溢價約 32.5%。 自 2029 年 6 月 20 日起,如股價達特定條件,GameStop 有權贖回部分或全部債券。 債券持有人可在 2028 年 12 月 15 日要求公司回購其債券,或在「重大變更事件」後行使回售權。 GameStop 預計淨募得 22.3 億美元(若額外認購將達 26.8 億美元),將用於一般營運目的,包括依據公司投資政策進行資產配置與潛在收購。儘管該公司並未明說,但外界推測 GameStop 所稱的「資產配置與潛在收購」可能是指收購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該公司在今年四月初時就曾透過私募可轉換票據籌集了 15 億美元,並聲稱將把該筆資金用於購買比特幣。
  • 10:00

    「以太幣版微策略」SharpLink Gaming 股價盤後暴跌 70%,發生什麼事?

    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SharpLink Gaming(SBET) 原本因推動將以太幣(ETH)納入公司資產儲備而受到市場關注,卻在本週四盤後突遭重挫,股價大跌超過 70%。 SharpLink 正打造「以太幣儲備」 SharpLink 在本月初才剛宣布完成一輪 PIPE 募資,募集金額達 4.5 億美元,資金將用於購買 ETH 作為公司長期儲備資產。參與這輪融資的機構包括 ConsenSys、Galaxy 和 Pantera Capital,而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Joseph Lubin 更直接加入 SharpLink 董事會,擔任董事長。這一舉動讓 SharpLink 成為第一家將以太幣作為財務策略核心的上市公司,引發外界關注。 增發引發疑慮,轉折瞬間引爆 然而,該公司股票卻在昨日收盤後暴跌近 70%。 根據 CoinDesk 報導,引發市場恐慌拋售的原因,是 SharpLink 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一份新申報文件。該文件顯示,公司允許先前參與私募融資(PIPE)的投資人出售近 5,870 萬股股票,相當於大舉釋出賣壓,導致投資人信心崩潰,股價暴跌。 本週四的 SEC 文件內容顯示,超過百名 PIPE 投資人即將獲准將股份轉售市場,市場解讀為「鎖倉解開、大量套現」,恐慌性賣壓隨之湧現。BTCS 執行長 Charles Allen 表示,這份文件等於讓投資人「提前獲利了結」,打破原本市場對其 ETH 儲備戰略的期待。 市場傳言 SharpLink 可能已秘密購入更多 ETH? 儘管股價暴跌,但 Charles Allen 認為這也可能是 SharpLink 釋放煙霧彈的策略。 https://twitter.com/Charles_BTCS/status/1933285604772454467 他指出,公司早在 5 月底就曾提交一份「市場即時發行(ATM)」的申報,有可能在未公告的情況下,悄悄再募集了高達 10 億美元資金,並已經買進更多 ETH。他猜測: 「也許明天我們就會看到一份新聞稿宣布:SharpLink 用 10 億美元買入以太幣,重燃市場熱度。」 加密市場同步回調 與此同時,整體加密市場也因為中東局勢惡化而迎來重挫,ETH 在過去 24 小時下跌近 10%,報價約 2,497 美元,比特幣也同步下挫。
  • 08:22

    以色列向伊朗發動空襲!比特幣連帶遭空軍血洗,下殺跌至 10.4 萬鎂水平

    根據彭博終端快訊,以色列向伊朗發動空襲,首都德黑蘭也傳出發生多起爆炸。 空襲消息傳出之前,外媒 Axios 曾援引美以雙方消息人士報導稱,川普政府已私下通知以色列,若以色列決定對伊朗核設施發動軍事攻擊,美方將不會直接參與任何轟炸或其他主動攻擊行動,該行動將由以方單獨執行。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強調不希望戰爭發生,但他當時也坦言「以色列的攻擊可能真的會發生」。 以色列發動空襲後,國際原油價格飆漲超 6%,美國主要指數期貨價格全面下挫,黃金飆升突破 3,410 美元,而比特幣也在今晨從 108,000 美元水平暴跌至 104,000 美元水平,跌幅約 3.8%。 根據 Coinglass 的數據顯示,最近24小時,全球共有 181,365 人被爆倉 ,爆倉總金額為 8.68 億美金,其中多單爆倉金額就佔了 8 億美金。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contact@zombit.info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