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密貨幣交易所 OKX 委託《經濟學人》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到 2027 年,機構投資者將把投資組合中的數位資產配置比例提高到 7%,而到 2030 年,代幣化資產的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 10 兆美元,這意味著該產業將迎來顯著增長,但報告指出,未來仍存在挑戰。
目前資產管理公司將其管理資產的 1% 到 5% 配置到數位資產。該報告指出:
「數位資產在機構投資組合中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加密貨幣的交易上,其中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幣(Ether)是最大的投資渠道。但機構投資者對數位資產表現出更高的樂觀態度,這得益於更廣泛的投資工具可供選擇,不再只侷限於加密貨幣。」
報告指出,51% 的機構投資者正在考慮加密貨幣現貨的配置,33% 正在關注數位資產的質押(Staking),32% 正在探索加密貨幣衍生品,36% 正在關注追蹤加密貨幣的基金。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在考慮持有加密貨幣以外的數位資產,例如質押、加密貨幣衍生品和代幣化債券,這點從市場上數位資產的增加可以看出,例如歐洲投資銀行(EIB)發行的 5000 萬英鎊(6600 萬美元)數位原生債券、規模已超過 10 億美元的代幣化美國公債,以及 60 億港元(7.668 億美元)的香港數位貨幣債券。
該報告表示,託管機構在使機構投資人接受數位資產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80% 的受訪傳統和加密對沖基金使用了託管服務。在亞洲,許多加密貨幣託管機構正在取得與傳統金融同業相同的託管人執照,例如香港的信託或公司服務提供者牌照,而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已建立自己的加密貨幣託管框架。
機構在數位資產採用方面仍存在挑戰
儘管數位資產領域正在發展,但在未來,像監管不一致這樣的問題仍是挑戰。經濟學人在報告中寫道:「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監管框架一致性的缺乏會產生不確定性,使得機構投資者在遵守合規要求和管理與監管變化相關的風險時面臨挑戰。」同時,該報告讚揚了歐洲的加密資產市場法(MiCA)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區域監管範例。
該報告也提到流動性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問題,因為它可能會導致市場不穩定,使機構難以在數位資產領域有效地執行交易。已有一些嘗試解決此問題的方案,像是原生代幣轉移,該技術被認為是加密貨幣打包(wrapped)的一種演進。
資料來源:Coin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