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風險投資公司 Framework Ventures 對其支持的 18 家新創公司進行了一項薪酬調查,揭示了產業內的薪資狀況與代幣、股權的分配情形。雖然美國跟台灣的實際情形還是有點差距,但還是可以參考看看。
在Framework,我們相信幫助促進更廣泛的加密行業的發展是我們的責任。為了成為優秀的管理者,我們一直在尋找方法,不僅為我們的創辦人提供有用的資源,甚至能夠為整個加密社群提供有用的資源。
儘管去年湧入 web3 的人才數量驚人,但對於公司和潛在人才而言,這個新興領域的招聘過程仍然分散且不透明。因為如此,我們使用了半年度薪酬調查收集的數據,我們整理了一份關於加密貨幣薪酬的社群指南。我們認為,該數據代表了加密貨幣新創產業最全面的薪酬報告,並且對於許多讀者而言有很棒的價值。
雖然 The Framework Tent (Framework Ventures 向其投資項目的創辦人推出服務平台Framework Tent,並向這些創辦人發放訪問許可NFT。)下的創辦人將能夠使用他們的 Founders Pass NFT 訪問具有更高真實度的完整報告,但我們認為這篇報告對於大眾來講還是有很多關鍵的觀點。相信這些數據將對以下的人來講特別有價值:
- 正在招聘早期員工並擴大團隊規模的創辦人
- 求職者的腳色定位及談判報價
- 考慮從事加密行業的學生
調查方法和術語
- 我們調查了 18 家在 Framework 投資組合裡的公司,規模從 2 到 80 名員工不等。這些數據代表了有投資機構支持的早期和中期公司的薪酬數據。
- 雖然我們沒有按類別細分數據,但 Framework 的投資組合主要包括 DeFi、基礎設施和 web3 遊戲公司。
- 在本報告中,「高管」是指 C 頭銜和主要職能(工程、BD、運營等)負責人。「工程師」代表工程和技術研究角色,「商務運營」是一個廣義術語,涵蓋所有非執行、非工程角色。
- 所有數據均於 2022 年 5 月和 6 月收集。
- 數據是從中心化公司 (稱為受訪公司)、去中心化協議或是 DAO (稱為受訪項目) 收集而來。
主要發現
法定貨幣仍然是美國的王者,但穩定幣已經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幾乎所有團隊總部位於美國的受訪者 (>80%) 都將美元作為主要支付選項,這是因為目前提供方便的員工薪資支付及福利的相關服務公司通常都沒有開放穩定幣作為服務的選項。不過,這些公司通常仍為承包商提供 USDC 支付報酬作為一種選擇,並且有時(儘管很少)可能有全職員工以 USDC 支付報酬。
對於國際團隊來說,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約 50% 的受訪公司將 USDC 或其他穩定幣作為所有員工的主要薪酬形式,幾乎所有公司都為全職員工和承包商提供 USDC 支付選項。大約一半的國際公司以美元計價,而另一半以其他當地貨幣計價。
股權和代幣的分配有一定的相同,但與公司、階段和實體結構更為高度相關
代幣為持有者提供了使用和參與網路或 DAOs 的機會。股權則代表在一個中心化公司或實體中的所有權。代幣和股權都可以用來激勵和獎勵網路或公司的貢獻者和或員工。然而,在不同的貢獻者或是雇員的基礎上,代幣與股權的分配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儘管我們的調查顯示,代幣和股權的分配方式其實會依照個別公司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但仍然有一些相關的要點:
- 美國團隊推出代幣甚至計劃在未來推出代幣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在國際項目中,超過 25% 已經推出了代幣,並且大多數正在考慮於未來推出。早期階段的公司推出代幣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對於去中心化網路或 DAO,代幣所有權(相對於股權)是激勵員工的標準方式。
- 若將提供「公司股權」以及「公司代幣」做為公司薪酬獎勵計畫的兩種方式作為比較時,我們發現發放股權作為獎勵的百分比為代幣的兩倍之多。
- 例如,在 DAO 工作的軟體工程師早期獎勵方案可能會是,該 DAO 代幣最大供應量約 0.5%。如果同一位軟體工程師在一家股權公司工作,她可能會獲得該公司 1% 的股權。
-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股權會被大大稀釋,而代幣所有權是根據最大代幣供應量設定的。公司的股權所有權和 DAO 中的代幣所有權都是特定於階段的(即更早 = 更多所有權),但這在 DAO 中更為明顯,可能是由於缺乏稀釋。例如,B/C 輪階段公司的高級員工獲得 2% 的股權是可以想像的,而同一員工獲得後期 DAO 最大代幣供應量的 1% 則不太可能。
-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稀釋數據僅適用於代幣供應量固定的代幣項目。在具有通貨膨脹性代幣供應的項目中,代幣所有權的稀釋仍然是可能的。
- 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web3 中股權和代幣的鎖倉時間大多參照了 web2 中的行業標準,即 4 年線性解鎖及 1 年鎖定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代幣解鎖時間因項目而異,有些提供 2 年線性解鎖,有 1 年鎖定期或根本沒有鎖定期。此外,在 2 年和 4 年的代幣解鎖期內,即使已解鎖的代幣有時也會被鎖定以供未來一段時間使用,儘管它們可能會在協議本身上用於質押、委託、投票等。
遠端工作是新常態
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公司認為自己「完全分佈式」,並將遠端工作為其主要運營模式。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有超過 33% 是國際員工,考慮到全球加密行業的勞動力,這種運營模式似乎是必要的。早期階段的公司更有可能是偏遠的,而已經籌集了 A 輪或 B 輪融資的公司更有可能擁有一個或多個正式辦公室。
創辦人的薪酬大致上都落差不大,主要取決於當前公司階段
創辦人的薪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公司所處的階段。對於處於早期階段的公司,創辦人傾向於為自己支付最低金額以維持舒適但基本的生活質量。對於大多數早期創辦人來說,這在每年 10 萬到 17.5 萬美元之間,其中 13 萬到 16 萬美元代表鐘形曲線的頂部。美國創辦人的這一數字更高,而國際創辦人的這一數字略低,尤其取決於地點和生活成本。後期階段公司的創辦人獲得了更高的報酬,其中許多人的收入在 17.5 萬美元到 22.5 萬美元之間。
總體而言,公司創辦人擁有大量股權,通常在公司早期擁有約 80% 的股權,在隨後的幾輪融資中稀釋至 30-50%,具體取決於融資金額和條款。個人創辦人顯然擁有比創辦團隊更多的股權,創辦團隊通常需要在所有共同創辦人之間分配股權。不過,創辦團隊通常需要使用更少的股權稀釋高管。DAO 或協議創辦人擁有的代幣佔最大代幣供應量的百分比較少。在我們的調查中,任何個人創辦人中擁有最多的代幣所有權是 10%,而且這同時也是一家早期公司的獨立創辦人。總的來說,創辦人通常擁有最大代幣供應量的 8-12%,個人創辦人擁有 2.5-7.5% 之間,最常見的是 4-6%。
創辦人以外的高階管理人薪水
早期公司的非創辦人高管的薪酬通常與創辦人相同。薪水通常從 12 萬美元到 16 萬美元不等。對於這些早期的高管、非創辦人僱員來說,股權組合要豐富得多,根據角色、公司和階段,擁有 1.0-4.0% 的公司所有權。工程師和 BD/Partnerships 高管通常是這些團隊中薪酬最高的高管職位。
對於後期公司,非創辦人高管的薪水通常遠高於創辦人的薪水,許多高管的薪水超過 225,000 美元。與所有其他職位一樣,美國高管的底薪更高,沒有一位非創辦人高管的收入低於 10 萬美元。高管薪酬對地點的依賴性較小,尤其是對於技術長/工程主管職位,國際員工與美國員工幾乎持平。薪酬最高的非創辦人高管職位是技術長、工程主管和銷售主管、營收長職位。許多高管銷售職位以績效獎金的形式提供基於可變因素的高薪酬。後期公司僱傭的高管通常會獲得公司股權的 1.0% – 2.0%,而 DAO / 協議的高管通常會獲得最大代幣供應量的 0.5% – 1.0%。
加密工程師薪水
這是我們投資組合和整個加密社群中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儘管有大量學習 solidity、rust 或其他語言的新工程師湧入,但加密領域的技術人才仍然缺乏。
事實上,從基本工資和所有權的角度來看,加密工程師的薪酬範圍相對廣泛。在所有工程師(包括在加密公司工作的非加密工程師)中,大多數 (>55%) 都在 100-175,000 美元的範圍內。10 萬美元以下的工程師大多來自國際,並在生活成本較低的國家工作。
對於特定於加密產業的工程師(solidity、rust、區塊鏈架構師等)來說,儘管這一群體主要是國際化的(>65%),但他們的薪水通常更高。雖然大多數加密工程師的薪水仍然在 100-175,000 美元範圍內,但超過 15% 的人高於該範圍,最高薪水接近每年 300,000 美元的基本工資。這些工程師也更有可能為 DAOs 或去中心化網路工作,因此持有代幣,通常在 0.10% 到 0.40% 之間。
非管理職的商務運營薪酬(行銷、銷售/BD、產品、運營等)
與工程、創辦人或管理職位相比,非管理運營職位的薪酬更多地取決於員工的位置。那些在國際上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工作的人的薪水通常比在美國(或英國/歐洲)工作的人低得多。
此分類中薪酬最高的職位是 BD/合夥人(中級職位為 60-12 萬美元;高級職位約為 15 萬美元)。行銷及公關人員的薪資也在類似的範圍內下降(中級人員為 80-10 萬美元;高級人員約為 14 萬美元)。產品和財務員工薪酬也在這個一般範圍內,但通常只在後期公司僱用。薪酬較低的職位是運營、設計、人力資源和社群管理,非管理職的薪酬通常在 120-13 萬美元之間。
結論
請記住,所有這些數據都基於相對較小的樣本量,並且有意以高級方式呈現,以使數據充分匿名化。即便如此,我們希望這些資訊對社群有所幫助。如果有機會我們很高興取得任何的聯繫並回答更具體的問題,尤其是來自在這個行業中創造出驚人事物的創辦人!
我們計劃在今年底再次進行這項調查,一旦完成,我們將展示一個類似以社群為中心的版本,其中包含從數據中提取的內容。
重要資訊:此部落格文章僅供參考。本文中的任何內容均不應被解釋為或依賴為法律、監管、稅務或財務建議。所表達的意見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