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主要交易所正全面收緊對「數位資產儲備公司」(DAT)的監管,這些公司以上市公司之名、實際上主要從事囤積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資產的投資活動。
港交所擋下五家企業申請
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的消息報導稱,香港交易所近期已否決至少五家企業轉型為 DAT 的申請計畫,理由是違反上市規則中「不得持有大量流動資產」的條款。港交所表示,其審查機制旨在確保申請者「業務具實質性與持續性」,拒絕對個案置評。
根據規定,若上市公司主要資產為現金或短期投資,將被視為「現金公司」,並可能遭暫停交易。對監管單位而言,加密貨幣被視為高度流動、波動的投資性資產,性質與「現金或短期投資」相近。因此,若一家上市公司將資產大量轉為比特幣,在港交所眼中,它實質上變成了「拿著一堆流動資產的公司」,不再算是有經營實體業務的公司,這一限制使企業若想將持幣作為核心業務,幾乎難以獲批。
香港律師事務所 Latham & Watkins 合夥人 Simon Hawkins 指出,企業必須能證明「購買加密資產是營運活動的一部分」,否則難以通過審查。目前在香港,轉型為純加密囤幣公司仍屬明令禁止。
印度與澳洲同步收緊
在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上月也駁回教育公司 Jetking Infotrain 的股份增發案,該公司原計畫將部分資金投入加密貨幣。
而在澳洲,澳洲證券交易所(ASX) 規定上市公司持有現金或等價物不得超過總資產的一半,讓 DAT 模式「幾乎不可能實行」,該國軟體公司 Locate Technologies 因此宣布,將轉往規範較寬鬆的紐西蘭交易所(NZX) 上市。而 ASX 也建議有意涉足加密資產的公司,改以「ETF 結構」推出產品,否則「不太可能符合上市資格」。
日本相對寬鬆
在亞太市場中,日本是唯一對 DAT 相對友善的國家。日本交易所集團(JPX) 執行長山路弘美表示,只要公司充分揭露購幣資訊,「難以立即認定其行為不可接受」。
目前日本共有 14 家上市公司持有比特幣,為亞洲之最。其中包括旅宿業者 Metaplanet,該公司自 2024 年初轉型以來,持幣市值達 33 億美元,該公司股價一度暴漲七倍,後來回跌逾七成。此外,美甲連鎖業者 Convano 也計畫籌資 4,340 億日圓收購 21,000 顆比特幣,金額遠超其市值。
MSCI 擬將大型 DAT 踢出全球指數
全球指數編製公司 MSCI 近期提案,擬將持幣資產佔比逾 50% 的 DAT 排除出全球與日本指數。這項提案起因於 Metaplanet 9 月發行 14 億美元股票用於購幣的事件。MSCI 認為此類公司「與投資基金特徵相似」,不應列入指數。
分析師 Travis Lundy 指出,若遭剔除,DAT 將失去被動基金資金流入,並且可能因此終結其市價高於帳面淨值的溢價結構。
散戶損失 170 億美元
根據新加坡研究機構 10X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隨著加密市場回檔、企業購幣速度放緩,DAT 股價同步下滑。散戶在 DAT 投機潮中已累計虧損約 170 億美元。
比特幣雖於 10 月 6 日創下 12.6 萬美元新高、年初至今仍漲 18%,但交易所的限制與監管升溫,已讓這波由企業囤幣推動的漲勢面臨挑戰。東京 Presto Research 分析師 Rick Maeda 指出:
「上市規則直接影響數位資產儲備模式能以多快、以及多乾淨的方式運作。 若監管環境可預測且具包容性,就能吸引資金與提振信心;反之,嚴苛的規範則會拖慢 DAT 的執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