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NYDIG 的最新研究,比特幣的價格並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與通膨有顯著關聯;真正對比特幣(以及黃金)有推升作用的,實際上是「美元走弱」。
比特幣並非穩定的「通膨避險資產」
比特幣支持者長期以來主張,比特幣因其固定供應量與去中心化特性,堪稱「數位黃金」並能對抗通膨。然而,儘管比特幣近年已逐漸與傳統金融體系深度連結,價格波動也越來越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但 NYDIG 全球研究主管 Greg Cipolaro 於週五的報告中指出:
「加密貨幣社群喜歡將比特幣包裝成抗通膨資產,但很遺憾,數據並不強力支持這種說法。」
他補充表示,比特幣與各項通膨指標的相關性「既不穩定,也不高」。Greg Cipolaro 認為,「通膨預期」比實際通膨數據更能解釋比特幣的價格變化,但即便如此,兩者的相關性仍不密切。
不過,Greg Cipolaro 同時也指出,黃金其實也不是理想的通膨避險工具。
「黃金與通膨之間的相關性竟然是反向的,並且在不同時期表現不一致,這對於一項被視為『通膨保護資產』的商品而言,實在令人意外。」
美元走弱才是關鍵
Greg Cipolaro 進一步指出,黃金價格通常會在美元兌其他貨幣走弱時上漲(以「美元指數」為衡量標準)。此外,比特幣與美元之間也存在反向關係。Greg Cipolaro 補充說道:「雖然這種關聯性比黃金更新、更不穩定,但趨勢確實存在。」
此外,NYDIG 的報告強調,儘管比特幣與黃金在宏觀經濟事件下的反應類似,但兩者之間並無顯著相關性。Greg Cipolaro 認為,隨著比特幣進一步融入傳統金融體系,它與美元之間的反向相關性有望「持續增強」。
比特幣的真正推手
Greg Cipolaro 認為,影響比特幣與黃金價格波動的兩大宏觀因素是:
- 利率(interest rates)
- 貨幣供給(money supply)
他指出,黃金在利率下降時通常上漲,而在利率上升時下跌。這種關係「在比特幣身上也逐漸出現並隨時間增強」。此外,比特幣與全球貨幣政策之間的關聯長期呈「正向關係」——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利多比特幣。Greg Cipolaro 表示,比特幣與黃金在宏觀經濟條件下的相似走勢,反映出比特幣正在更深入地融入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
「若要以宏觀角度區分兩者,黃金是『實際利率避險工具』,而比特幣已演變為『流動性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