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分析團隊此前曾在一份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比特幣的生產成本為 94,000 美元,而該價位通常都是比特幣的支撐區間。然而,撰寫本文時比特幣已跌破 86,000 美元水平。對此,摩根大通在最新報告中表示,這波劇烈的拋售主要是因為散戶投資人拋售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 ETF,而非加密原生交易者所導致。
摩根大通常務董事 Nikolaos Panigirtzoglou 帶領的分析團隊在週三的報告中指出
「雖然 10 月份的加密市場回調,是由加密原生投資人透過永久合約的大規模去槓桿所引發,但這種在永續合約中的去槓桿行為似乎在 11 月已經穩定下來。相反地,目前似乎是非加密投資人 —— 主要是使用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 ETF 投入加密市場的散戶 —— 在 11 月主導了這波市場持續回調。」
分析師表示,本月至今,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 ETF 已流出約 40 億美元,已經超過 2 月創下的單月流出紀錄。這種行為與散戶在股票市場的動向形成鮮明對比。據分析師指出,散戶僅 11 月就已向股票 ETF(包含槓桿型產品)投入約 960 億美元。若此速度維持至月末,將達 1,600 億美元,與 9 月與 10 月的水平相當。
報告指出,散戶今年也曾出現類似的資金流向分歧:強力買入股票 ETF,但賣出加密 ETF 的月份只有三次 —— 2 月、3 月,以及現在的 11 月。這意味著即使兩者都是風險資產,散戶仍將「加密」與「股票」視為兩個不同類別。分析師寫道:
「因此,將加密貨幣 ETF 的賣壓解讀為散戶全面看空風險資產(包含股票)將是錯誤的。」
不過,分析師進一步表示,整體加密市場的走勢與小型科技股的相關性仍然存在,特別是羅素 2000 指數中的科技板塊最為接近,反映出加密資產與早期創新、以及以創投為主的投資人基礎之間的緊密聯繫。
同時,分析師指出,散戶中最具投機性的族群(例如積極交易選擇權或追逐單一股票動能的交易者)近幾週已明顯退場。根據美國選擇權清算公司(Options Clearing Corporation)的數據,小型散戶帳戶的週度買權交易量正在下降,而美國散戶最常押注的熱門股票集合也呈現類似的降溫。
分析師指出:
「話雖如此,這波投機熱度的降溫只是把前一個月過度的衝動修正回來,並未改變自 2023 年以來的上升趨勢。」
整體而言,摩根大通分析師表示,目前加密 ETF 的賣壓不應被解讀為更廣泛的「避險情緒」。事實上,散戶仍在大幅買進股票,只是不在本月買加密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