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百百種,目前市場上最多的就是所謂的應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但又何謂應用型代幣?
應用型代幣就是點數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便利商店的點數、星巴克的點數、論壇裡面的積分等等,這些只要是能夠拿來換取商品、服務,甚至是開通使用權限,可以拿來「使用」的都能夠有機會轉換成應用型的代幣。
但是為什麼這些點數好好的,為什麼要轉換成應用型代幣呢?首先,若轉換成應用型代幣,那這個必定是在區塊鏈上的,總量及交易就會透明,到底有沒有隨意增發,或是所有交易詳情就會變得非常清楚。第二,只要你能夠從該平台提領出來,你就可以自由的把代幣轉讓給任何你想要轉讓給的人,即使他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是一樣。
代幣不能讓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幣安,加密貨幣交易所,目前可以說是把應用型代幣與自身商業模式,做了一個成功的典範。
BNB 也就是幣安交易所的代幣,使用 BNB 進行支付幣安交易所上的手續費可以享有手續費上的減免、參與 IEO 項目、提高 VIP 等級等功能。
但若把 BNB 從幣安交易所拔掉呢?原本的商業模型會發生什麼重大的改變嗎?
不會,他還是一樣可以持續的運作下去,應用型代幣充其量只能夠為你的商業模式加分,並不能讓你產生新的一個商業模式,所以這個代幣能不能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在於該公司本司的商業模型到底能不能成功。
或是,幣安把 BNB 從應用型代幣轉換成點數,如街口幣一樣呢?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只要點數跟有價的服務及產品可以進行兌換,那可能會有機會發生問題,若今天幣安的老闆,跟哪個朋友非常要好,就發了一堆免費的 BNB 給他,那是不是就糟糕了? 當然也有可能這家企業的權限分級都做得非常的好,系統也做得非常的完善,不會有產生單一個體或是少數個體可以來進行增發的動作,那這樣或許就不會發生問題。但如果是幣安,可能嚴重性還沒那麼高,那今天是便利商店的禮券呢?
企業大多都是為了發幣而發幣
目前市場上發幣的公司實在不少,但有太多背後根本沒有使用者,商業模型沒有想清楚,為了發幣而發幣的還是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從傳統的點數轉換成應用型的代幣不是不行,但是大多都是完全沒有想清楚的業者,甚至是根本就是要來圈錢的不肖商人。
大探索時期
在台灣,許多交易所也都擁有自身的平台幣,每家交易所對於平台幣的設計都有不一樣的功能與巧思,但基本上都會是強調「使用」的應用型代幣,最近 ACE Exchange 也於 5/20 發布了他們自身的平台幣。ACE 是如何設計的?與其他交易所有什麼不同?建議讀者可以花點時間到他們網站來仔細研究以及探討。
不過只要是應用型代幣,不論是交易所平台幣還是其他公司發行的代幣,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到底有沒有使用者以及其商業模型能不能獲利才是最大的關鍵。
這個市場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怎麼樣的代幣會成功,我們也很難斷定,建議大家多看多學多想,做好準備,而非一頭熱的栽進這所謂的區塊鏈浪潮,那絕對會被浪潮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