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世界各國對於加密貨幣挖礦的監管態度

2019/07/10 13:40
世界各國對於加密貨幣挖礦的監管態度
隨著比特幣的持續上漲,穩步上升的哈希率也反映出各國礦工再度重回挖礦產業。而各國對於挖礦的監管態度也不一致,都讓挖礦產業面臨不一樣的挑戰。

伊朗在 6 月對國內比特幣礦工斷電的舉動成為頭條新聞。政府祭出的監管提醒大眾,法規仍然可以左右全球加密貨幣的運行。

好消息是比特幣挖的挖礦產業已經渡過 2018 年底的難關,報導指出,比特幣哈希率在過去六個月中穩步上升,在 7 月 1 日比特幣哈希率達到歷史新高的 7,450 TH/s:

Source : Blockchain.com

儘管價格波動及各國監管對礦工形成壓力,但哈希率的上升為採礦生態帶來復甦的跡象。隨著伊朗對加密貨幣挖礦採取將更進一步的措施,本篇深入研究了挖礦產業的主要國家以及各國在過去幾年的監管措施。

Source : Cointelegraph

中國

近年中國與加密貨幣的關係很有趣。政府對加密貨幣交易採取了強硬立場,全面禁止比特幣交易以及首次代幣發行 (ICO)。

儘管存在法規問題,但中國的比特幣採礦業仍是全球主要參與者,據悉,中國礦池每年開採的代幣可能達到全球的 70%。

中國礦業的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該國電力大量過剩。四川省最為明顯,四川是公認的中國比特幣礦業之都。過剩的電力甚至導致各電力供應商鼓勵公司建立採礦業務。

今年 4 月路透社指出中國正考慮禁止挖礦活動,如果實行,對於全球最大的 ASIC 礦機製造商 – 比特大陸而言,可能是巨大打擊。該公司仍在該國擁有自己的採礦業務。

據了解,在中國政府不斷增壓下,許多礦業經營者正在海外尋找提供綠能的合適地區。而環境問題和稅收不足是中國對挖礦產業漠不關心的因素。

加拿大

加拿大已定位為加密友好國家,公開為挖礦業務提供設立礦場的機會。並已將比特幣歸類為商品,因此有義務納稅,取決於人民如何取得和使用加密貨幣。如將比特幣作為收入,則須繳所得稅,如作為投資資產持有,則有義務繳納增值稅。

比起加密貨幣交易以及規範,該國更重視挖礦產業的發展。主要催化劑為電力供應商Hydro-Québec 和能源監管機構 Régiedel’énergie 的合作。

該供應商被要求向區塊鏈行業分配 300 兆瓦電力,超出當時提供現有客戶的 158 兆瓦。此外,礦業公司必須競標並通過審核。主要標準包括提供就業機會、資本額等等。而該國挖礦只針對業者進行徵稅,而不針對個人挖礦活動。

捷克共和國和冰島

捷克是全球最大礦池之一 Slushpool 的所在地。佔總哈希率的 7.5%。該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立場方面相當寬鬆。政府不將比特幣視為法定貨幣,並將加密貨幣歸類為無形資產。

同樣的,由於氣候寒冷和可再生能源豐富,冰島成為加密貨幣挖礦的重心之一。據推測該行業的用電量將超過該國家庭使用的總量。

美國

美國也是挖礦大國之一,並採取了相當務實的監管方式。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於 2015 年 9 月將比特幣分類為商品,對採礦活動沒有具體限制,而各州對加密貨幣採取了不同的監管。

位於紐約的普拉茨堡 (Plattsburgh) 可能是美國唯一禁止挖礦的城市。去年 3 月,普拉茨堡最大的挖礦業耗費電量達到該市總電量的 10%。而在當地居民開始抱怨挖礦導致的電費上漲後。該市議會實施為期 18 個月的挖礦禁令。

而去年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各州挖礦成本,其中路易斯安那州成本最低,其次為愛達荷州、華盛頓、田納西州和阿肯色州。

Source : cesco

全球現象

實際上挖礦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挖礦產業將持續發展,加拿大甚至公開歡迎各國業者來興建礦場,唯一要注意的是能源議題。

特別是比特幣的挖礦性質,隨著礦池增長,需要越來越多的電力。挖礦難度也不斷調整上升。這意味隨著時間的推移,挖礦可能會使用更多的能源,

加密貨幣挖礦的總用電量在過去兩年引起嚴厲的批評。而今年 6 月的一份報告稍微緩解了對於環境議題的批判,該報告指出多達 74% 的挖礦活動都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而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將不斷持續,就如同爭論加密貨幣是不是泡沫一般。

(本文與鏈新聞共同發布)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鏈新聞

台灣第一家專注區塊鏈及數位貨幣產業的傳媒,由台灣前知名大型公關、時尚雜誌及新聞台等專業人才組成,擁有專業公關、行銷、媒體等線上線下豐沛資源,致力於落實數位貨幣教育於社會大眾,並將讓更多台灣及國際用戶瞭解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美好生活體驗及投資理財。

桑幣熱門榜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