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運用指標對協議進行合理的評估呢?Monad 創辦人兼前 Jump trading 高頻交易工程師 Keone Hon 在推特上分享了他的個人觀點。
Keone Hon 指出,協議的指標按照層級劃分為:
- 淨利潤(即本益比中的「每股盈餘」)
- 毛利潤(減去運營支出前的利潤)
- 扣除激勵支出後的協議收入(即應該或可以計給代幣持有人的部分)
- 收入(協議收入 + 收入成本。收入成本意旨「LP 的收益」)
- 交易量
- TVL
Keone Hon 表示,這些協議衡量指標仍存在優化空間。尤其收入、交易量與 TVL,是很容易被操弄,例如,TVL 可以通過槓桿(反覆借款)或利用 DeFi 可組合性等方式重複計算,最著名的例子是 Saber 創辦人的「洗數據」事件。而交易量方面則可以透過洗交易量或某些交易激勵的機制(如 LOOKS、DYDX)進行操弄。
在進行跨協議比較時,需要加強衡量扣除激勵支出後的實際協議收入,這可能需要透過查看未激勵時期的表現或某個時間段來實現。
另一方面,Keone Hon 建議不要使用「市值(MC)」或「全稀釋估值(FDV)」,而是使用一種全新的指標 -「已分配代幣市值(AMC)」,來衡量代幣價值可能會更好。詳細原因可參考此推文。
此外,Keone Hon 還建議所有人應該以懷疑的態度看待有關鏈上交易量/用戶數量等統計數據,尤其是那些尚未發幣的項目,我們應該假設這些項目都會受到女巫攻擊(指背後有一群羊毛黨在刷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