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抵押貸款公司 Milo 執行長、前高盛分析師 Josip Rupena 表示,加密貨幣財庫公司帶來的風險類似於「擔保債權憑證」(CDO),這些由住房抵押貸款和其他各類債務打包證券化的金融產品,曾在 2007 至 2008 年金融危機中引發災難。
Rupena 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加密貨幣財庫公司把原本沒有對手風險的不記名資產(bearer assets)拿來運作,卻額外引入了多層風險,包括企業管理層能力、網路安全,以及公司本身創造現金流的能力。他補充說:
「有一種情況是,人們把原本相當健全的產品——像是當年的房貸或當今的比特幣與其他數位資產——拿來再設計,帶往一個投資人不清楚自己實際曝險程度的方向。」
Rupena 表示,雖然他不認為加密財庫公司會成為下一次熊市的根源,但若這些公司槓桿過度,它們可能會因被迫拋售而加劇市場下跌。不過,現在還太早斷言具體影響將會如何。
傳統金融公司已經不再僅僅依循比特幣支持者 Michael Saylor 所推廣的「比特幣財務策略」,而是開始以各種山寨幣(altcoins)來建立加密貨幣企業儲備,如 ETH、SOL、BNB、TON 或 XRP。
儘管這些公司在採用加密貨幣財務策略後,股價一度飆漲,但隨著近期市場轉向下行,其表現開始出現分歧。例如:在今年 6 月啟動以太幣財務策略的 BitMine 股價一度飆漲超過 3300%,但近一個月表現低迷,已從局部高點下跌超過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