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部(DOJ)近日針對加密資產在詐騙與盜竊案件中的賠償方式發出備忘錄,表示將重新檢視現行破產倒閉案件中的受害者賠償機制。這項舉動被視為是針對近年多起加密企業破產案(包括FTX、Celsius、Voyager等)中,受害人無法分享資產後續升值利益而引發的公平性爭議所做出的回應。
根據 Unchained 報導,目前的制度規定,受害人只能依ㄎ「資產遭竊或詐騙當時的美元價值」獲得賠償。例如,FTX 於 2022 年 11 月 破產時,比特幣價格僅約 17,500 美元,而到 2025 年初,比特幣價格已漲至超過 108,000 美元,但債權人僅能依 2022 年價格獲得法幣償付,無法享受價格上漲的收益。
司法部在備忘錄中承認,這樣的制度對受害人來說「表面上看起來不公平」,尤其是在加密資產市場表現強勁、資產價格翻倍成長的背景下。然而,現行規則之所以這樣設計,背後其實有其深層考量。
根據《聯邦沒收法規》第 28 條第 9.8 款,政府歸還沒收資產的原則是以損失發生時的「公平市值」為準,且不計利息與額外費用。若有多位受害者,則按比例分配總體資產,而非每人按其實際損失分配。這種制度設計原本是為了防止在傳統詐騙案中,最後進場的受害人不公平地受益於資產追回行動。
Kobre & Kim 律所合夥人、專精於資產追回與受害人賠償的律師 Calvin Koo 指出,如果賠償金額依當下市場價格調整,等同於讓法院去「掌握市場時機」,這會讓整個司法流程變得更具風險與不確定性。
「一個沒有固定時間點的賠償程序,會被認為缺乏程序正義,甚至導致受害人刻意干預賠償時機以期獲利,」
此外,司法部內部人士透露,設立「以損失當時價格為基準」的規則,主要是出於保護受害者避免更大虧損的考量。因為在大多數案件中,資產往往在追回過程中貶值甚至滅失。
儘管如此,有部分FTX受害者仍認為,唯一公平的賠償方式應是「實物返還」,即按原始所持加密資產的類型與數量還給受害人,而非兌換為法幣。這些受害人強調,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選擇的長期投資者,不應與那些高風險交易者一視同仁。
然而Ca lvin Koo 也警告,實物返還制度潛藏許多風險與執行困難。舉例來說,若交易所破產後資產被駭或遭盜,導致資產不足,政府就需動用其他資源彌補缺口。此外,管理與分配多種類型的加密資產,也可能大幅增加行政與財政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紐約州總檢察長在處理Gemini Trust一案時,就曾選擇過實物返還,顯示在州層級仍有裁量空間。然而司法部備忘錄僅適用於聯邦層級,無法干涉各州或破產法院的做法。
備忘錄雖未具體提出改革方案與時間表,但明顯釋出訊號,希望國會正視此議題。若國會修改相關法規,司法部即可據此調整執行規則。Kobre & Kim 律師 Sheehan 指出:
「這封備忘錄像是在對國會喊話,如果立法機構願意介入,司法部也會配合調整政策。」
總體而言,司法部的態度是開放的,但是否能真正改變加密資產詐騙案中的賠償邏輯,仍有賴立法機關與司法體系的進一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