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簡明扼要但不負責任的給出這篇結論, STO 不能解決的問題有三:
1 . 不能成為新的 ICO
2 . 不能讓募資更容易
3 . 不能解決未上市股票流動性不佳的問題
並且,這些都不是STO的錯,而是問題在不單單是使用區塊鏈就能解決的問題。
資本市場的問題不單單只是流動性與公開性
在 2018 年虛擬貨幣市場進入大寒冬後,被 ICO 打了一巴掌的投資人突然迷上了一種新的募資方式叫做 STO (Security Token Offering) ,這種募資方式與原先的 ICO 不一樣,發出的代幣可以是股權、債券或是其他證券的代幣,解決了 Utility Token 並沒有實際價值的問題。在深入探討之前,我想先來談談普通公司在發展時是如何募資的,以及與 STO 有什麼關係:
我們拿臉書當做例子,佐伯克當年在哈佛宿舍裡面打造出這個社交媒體平台,並覺得這是一門生意希望擴張的時候,佐伯克碰到了所有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沒有錢。
在現在的資本市場裡面,公司最常使用的募資籌碼有兩種,第一個是股權,第二個是舉債。簡單來說,公司賣出股權,則出錢的人擁有這間公司的部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的決定公司走向以及享有公司利潤。而舉債就是借錢,公司向出錢的人保證未來有錢了就還給他。兩種方式最直接的差別是公司在借據 (或債券) 到期的時候一定要還錢,還不出錢就會走向破產,而債權人有權力變賣公司資產以償還債務,而股票原則上沒有一定的歸還時間,股東靠著未來公司的獲利賺錢,但當公司破產的時候債權人比股東優先取得變賣資產的資金。相較之下股權募資對於新公司比較友善,因為並沒有規定什麼時候一定要還錢,但對於投資人來說風險比較大。
通常在資本市場裡有一群很有錢的人,例如比爾蓋茲,他們非常有能力承擔風險,並且非常愛新創公司,一方面是喚醒他們當初白手起家的熱情,一方面投資這些公司很有可能可以大賺一筆,大家稱這些人為「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人通常會給像當初臉書這樣什麼都還沒有但就有個好點子的新創公司第一筆資金,就算燒掉了也沒關係,因為天使投資人一次投資了好幾十家或百家的新創,只要一間成功了他們就可以彌補其他的損失。當時臉書的天使是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 Peter Thiel 在 2004 年用 50 萬美金交換了臉書 10% 的股權,讓佐伯克能夠開心往前衝。
比起流動性,投資人關心你的公司能幫我賺多少錢
隨後臉書又受到矽谷創投基金和其他公司的親睞,先先後後募了近 4 億美金。2008 年臉書已經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但硬體設備跟不上事業的成長,於是佐伯克決定花一億美金來買伺服器,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想再用股票換錢了,臉書已經有在賺錢,有能力跟別人借錢來花,佐伯克找到了 TriplePoint Capital 同意借臉書這一億美元,就好像一張超大的信用卡幫他代墊這筆費用。時過境遷,到了 2012 年臉書進行了 IPO ,讓公司股票登上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原本那些股東就終於有機會把股票賣掉,Peter Theil 一個甩賣賺了 6.4 億美金,臉書也成為一上市市值就破一千億美元的傳奇。
Peter Thiel 在 2004 的投資雖然在 8 年後才在股票市場中兌現,但也替他賺了名與利,臉書在資本市場中是個成功的例子,但有許多新創公司並沒有辦法為自己的天使投資人賺到錢便將公司關了,如果臉書在 2008 年後經營不善而倒閉的話,Peter Thiel 與 TriplePoint Capital 是非常有可能完全拿不到錢的,因為他們的投資都是在非公開市場,而導致流動性非常的差,無法在公司出問題以前甩賣資產。
於是在現今的資本市場中,可以總結出三個問題:
1 . 普通群眾很難有機會投資新創公司,但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在取得資金上非常困難。
2 . 只有有錢人才能有機會投資新創公司,所以就算真的賺錢了也是讓有錢人更有錢。
3 . 當有投資人願意出錢給這些公司,不論是股權或是債權投資,公司出問題時投資人因為缺乏流動性無法在倒閉前認賠殺出。
當 2016 年的 ICO 狂潮啟動之後好像讓普通群眾都有機會能夠投資新創公司,也讓中小企業能夠透過賣出代幣進行募資,但功能型代幣並不是股權或是債券,導致 2018 年後虛擬貨幣市場進入寒冬之後大部分的代幣跌破發行價格。
於是,標榜能夠代表股權或債券的證券型代幣 (Security Token) 成為資本寒冬下的新希望,結合虛擬貨幣的特性讓上面三個難題迎刃而解,成為大家引領期盼的救星。
但就像文章開頭講得的, STO 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那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呢?請見下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