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標題:《AI Agents: Ecosystem Leaders》
- 原文作者:0xJeff
- 原文編譯:Zhouzhou|律動 BlockBeats
編者按:文章評估了多個加密 AI 項目在生態建設、產品迭代、社群分發和代幣價值上的表現,認為 Virtuals 在速度和熱度維持方面最強,CreatorBid 雖執行慢但願景清晰、聚焦 Bittensor 智能代理生態,長期潛力可期。整體 AI 代理賽道仍處早期階段,未來重點或轉向基礎設施與真實消費場景。
以下為原文內容(為便於閱讀理解,原文內容有所整編):
距離 AI Agent 熱潮開始已經過去大約 7 個月了。這場浪潮最初是由 @truth_terminal 的誕生開始 ➙ @pmarca 投資它 ➙ 有人為它發了代幣 ➙ 它開始推廣該代幣 ➙ @virtuals_io 推出了代理人代幣化平台 ➙ 出現 AIDOL 和對話類代理階段 ➙ alpha 代理階段,@aixbt_agent 崛起 ➙ 框架階段,@elizaOS(原名 ai16z)發起開放 AI 開發者運動 ➙ 小規模 AI x 遊戲嘗試(但无人生还)➙ DeFAI 階段(願景依舊強大,但執行力不足)
這大致就是 AI Agent 賽道的主要階段總結。
從這些階段演進出來的,有少數幾個可靠的 AI 代理團隊——它們仍然活躍,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功能(儘管主要靠早期積累的交易手續費收入維持)。
最重要的是,還有一些生態系統依然堅挺,它們為開發者提供支持,幫助產品想法從零起步,推動 AI 產品和代幣從構想到成功上線。
生態系統領軍者的角色
這些生態系統領導者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支持:
- 擁有強大的分發網路,能為你的代幣和項目帶來關注;
- 提供產品/服務與生態系統核心的整合(也就是面向潛在用戶);
- 提供從 0 到 1 再到 10 的指導和孵化服務;
- 透過投資和資助支持你的想法。
在 Web3 AI 領域,生態系統領軍者依然是核心支柱。因為社群是加密世界的核心組成部分——社群是代幣能否形成網路效應的關鍵(與傳統 SaaS 模型依靠訂閱收費不同,Web3 項目依賴代幣來激勵參與、加速成長和用戶採納)。
在過去 7 個月裡,我們看到多個生態系統領袖起起落落。但那些仍然活躍的項目,在以下幾個方面脫穎而出:
- 定位為 AI Agent 的應用商店,開發者/使用者可訪問 Web2 與 Web3 的服務來增強或自動化他們的工作流程——@arcdotfun
- 建構一個自治代理人之間(以及與人類)互相交易的經濟體——@virtuals_io
- 引領最大規模的 Web3 開放 AI 運動——@elizaOS
- 將 Bittensor 的子網智能與 AI Agent 工作流結合,吸引更多人加入 @opentensor(Bittensor)生態——@creatorbid
這篇文章將客觀地分析每一個生態系統在什麼方面做得好,誰在領先,誰在落後等等。
我們將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分析:
- 產品與分發
- AI / 智能程度
- 發展速度
- 代幣價值捕獲情況
事不宜遲,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面向:
產品與分發
在 Web3 中,代幣本身常常也被視為一種產品。但在本文中,我們將「產品」定義為能滿足實際用戶需求的商品或服務。
在 Web3 AI 領域,大多數產品圍繞著「金融化」展開,也就是說它們是幫助人們賺錢的工具與智慧服務——例如 Alpha 終端、能表達對某項目情緒的對話代理人、會進行交易或預測的代理,目標是跑贏市場等等。
產品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分發」。通常來說,這一領域是 90% 的分發 + 10% 的技術架構。圈內很少人關心你的 AI Agent 用了什麼模型,大家更關心的是它的輸出是否穩定、它分享的見解和 alpha 是否真的有用。
Virtuals

@virtuals_io 擁有生態系統內最多樣化的產品——包括 alpha 訊號、終端機、鏈上/鏈下數據、用於審計和安全分析的代理工作流、機器人、投資 DAO、交易代理、預測代理、體育分析、音樂、DeFi 等等。
Virtuals 可以說是講故事和塑造敘事方面最強的,同時也是最擅長聽取社區反饋並快速迭代的團隊(可以稱得上「活下來的強者」)。
不過,雖然他們提供的服務種類繁多,但真正能為用戶提供實際價值(而不僅僅是娛樂性)的產品,其實只有少數幾個團隊在做。
Virtuals 是第一個開創性推出 AI Agent 啟動平台的玩家,讓任何人都能發布對話式代理人並綁定一個代幣。這種機制是把雙刃劍——Virtuals 初期可以從這些啟動中收取費用並獲取價值,但由於任何人都能發布,吸引了大量短期投機者和價值收割者,他們可能反覆發幣,甚至上線後直接跑路。
(不過 Virtuals 正在開發 ACP,希望我們能很快看到一些旗艦級的代理產品與服務)
Arc

像 @arcdotfun 這樣的玩家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徑。
他們並沒有選擇搭建一個「發射平台」然後鼓勵盡可能多的項目上線,而是專注於打造 AI Agent 市場「Ryzome」,透過與少數優質項目合作,把這些項目的產品和服務整合到他們的 MCP 基礎設施上。
此外,他們還將推出一個「Ryzome Canvas」的無代碼/節點式 Agent 建置工具,用戶可以接入通用的 MCP 服務端資源,以及 Arc 合作夥伴提供的服務與用例,自定義建立代理工作流(類似 Rayon Labs 的 Squad 工具)。用戶可以將這些工作流出售,或將其代幣化,並透過 Arc 的 Forge(即其發射平台)上線。
(簡而言之,Arc 走的是「先打磨產品,再談分發」的路線。而 Ryzome 很快就會開放測試。)
Eliza

在所有框架中,最靈活多變的非 @elizaOS 莫屬。
Eliza 支援各種集成,例如透過 TEE 實現安全執行、進行交易、分析即時鏈上數據、執行智能合約、管理錢包等。
該框架支援多代理系統,允許開發者創建一群具有不同個性、目標和關鍵指標(KPI)的代理,協同完成任務(如交易、社交媒體自動化、業務流程自動化)。
正因如此,Eliza 的用戶量持續成長,目前在 GitHub 上已有約 16,000 顆 star 和 5,100 次 fork。
不過,雖然 Eliza 的框架使用度很高,一開始卻缺乏分發管道。不像 Virtuals 那樣,Eliza 並未能在 AI Agent 起飛的早期階段(去年年底)抓住熱度和流量紅利。
這一狀況在幾週前發生了變化——Eliza 推出了 @autodotfun,這是一個以 SOL 計價的啟動平台(下一階段將引入 $ai16z 流動性池),並承諾將部分交易費用用於回購 $ai16z 代幣。
但到目前為止,autodotfun 尚未在同類發射平台中展現出明顯差異,也還沒有出現真正有趣或獨特的項目上線,這讓人有些失望。
(Eliza 最大的優勢和劣勢,其實都在於 @shawmakesmagic:如果沒有 Shaw 數不清的高強度投入,這個框架根本不會存在;但他也經常「斷電崩潰」,並做出一些令人質疑的決定,導致市場 FUD,這種情況已發生多次。)
AI / 智能能力
如前所述,大多數時候,市場更關注「產品」和「分發」,而不是底層的架構或 AI 模型本身。
但如果你有一個強大且不斷進化的智慧系統,仍然有可能打造出更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
舉例來說:一個專門針對鏈上數據訓練的模型,在分析鏈上訊息方面會比通用模型更強;一個基於體育比賽數據、群眾智慧、即時數據訓練的模型,在預測比賽結果方面也會更具優勢。

Bittensor 仍是目前擁有最多樣化智慧模型的最大生態系統,而唯一真正致力於將 Bittensor 子網智慧與 AI Agent / Agentic 工作流結合的,是 @CreatorBid。
這個團隊在分發方面表現不佳(上新代理較慢、迭代節奏偏慢),但在「堅定支持 Bittensor」這一方向上目標明確。(他們還沒有官宣,但可能會推出一個名為 SN98 Creator 的子網,進一步激勵基於 Creatorbid 構建 agentic workflows 並上線。)
開發速度 / 用戶成長 / 項目上線節奏
在 Web3 裡,如果你做的是長期產品,就必須思考:短中期內,如何讓社群持續參與。
如果你無法「娛樂」社區,那代幣價格往往會隨著時間下跌,因為沒人願意長期被套。相較之下,市場更偏好那些能持續製造話題、公開建設的項目。
Virtuals 是這方面最強的選手,公開開發、快速修復問題、積極聽取社群回饋,也定期推出新功能或敘事,維持用戶的持續興趣,同時也在建立他們的 ACP。此外,他們經常有 Genesis Launch 供新用戶參與。
Eliza 的分發能力排名第二,得益於其開發者網路以及與多個 L1 / L2 合作。 Eliza 也是其他鏈(非 Solana)部署 agent 時的首選框架。autodotfun 也為項目提供更輕鬆的上線路徑。
Arc 的 Ryzome 和 Ryzome Canvas 正在推進中,一旦發布,可能會帶動生態熱度回升,也可能激活更多 Forge 項目的發布。
Creatorbid 方面,頂級 agent 最近有推出新功能(儘管估值區間變化不大)。 CB 可能正準備推出以 Bittensor 子網驅動的 agent,並上線自己的 subnet。整體節奏偏慢,希望後續能加快。
代幣價值捕獲
$VIRTUAL 是目前價值捕獲最強的代幣,它是 Virtuals 生態中 LP 構建的主要貨幣,進入 Virtuals 的 agent 也需要使用它。最近的 Genesis Launch 引入了 Virgen points,會流向 $VIRTUAL 和其他生態代幣,進一步提升 $VIRTUAL 的持有價值。
$ai16z 可能是第二強。autodotfun 每日有 200 萬~300 萬美元交易量(仍遠低於 Virtuals 和其他平台),部分費用用於回購 $ai16z。但 Eliza 需要盡快上線優質項目,特別是市值超千萬美元的項目,否則關注度仍會集中在 Virtuals。
$arc 的價值捕獲來自 LP 交易手續費,以及未來 Ryzome 上開發者產生的收入流。不過這條路徑仍處早期階段,需要時間落地。
$BID 的代幣機制最獨特,因為流通量低於同類項目,可以透過釋放代幣激勵平台活躍度。但目前來看,這些釋放並未被很好利用,交易量仍偏低(每天 $10 萬到 $50 萬)。
總結
上述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在中短期內,「分發能力」+「吸引投機資金的能力」(即交易量)才是最核心的護城河。
是否能持續製造熱度、吸引玩家在你的「賭場」中不斷下注,才是系統運作的關鍵。而這方面,Virtuals 目前是表現最好的項目。
他們是否能長期維持熱度,並將其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力,是值得後續觀察的。
儘管 @CreatorBid 的執行力還有待提高,我個人最看好他們,因為他們的願景與我一致——把高品質 AI 引入大眾,真正讓 agentic workflows 商業化落地。
想像一下:一個不斷進化的交易訊號系統,持續跑贏市場,再將其轉化為全自動交易 Agent——這就是 SN8 Proprietary Trading Network 的構想。
目前仍是市場的早期階段,尚不清楚誰能最終勝出。更複雜的用例正在被生態外的大型團隊處理,例如:
- @vana——聚焦數據所有權
- @NousResearch——強化學習
- @TheoriqAI——做流動性提供系統
- @gizatechxyz——專注金融 / 穩定幣相關代理
未來,AI Agent 生態的主導者們會如何定位自己,將決定它們能否抓住下一輪週期的成長機會。我們也可能會看到更多 DeAI 基礎設施的落地、代理系統去中心化程度加深,以及技術堆疊中各層的創業機會。
最終,投機熱度可能會從單一 agent 代幣,轉移到建立開放 AI 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也許我們會看到真正面向消費者、創造真實收入的 AI 產品,而不是純靠「degens 炒來炒去」支撐的短期投機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