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05/28 星期三

  • 22:39

    馬斯克對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 」感到失望,稱削弱 DOGE 改革工作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近日受訪時表示,他對上週在美國眾議院通過、得到美國總統川普大力支持的國內政策法案的花費金額感到「失望」。這位億萬富翁最近縮減了其在「政府效率部」(DOGE)的工作時間,將重心放在旗下企業的運作上。 在《CBS Sunday Morning》的節目預告中,馬斯克表示: 「說實話,我看到這項龐大的支出法案時感到失望,它不僅沒有降低預算赤字,反而讓赤字擴大,還削弱了 DOGE 團隊目前所做的努力。」 馬斯克的評論顯示他與川普的立場似乎出現分歧。5 月 22 日,眾議院共和黨人以些微票數通過了《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法案內容包括延長減稅措施、增加聯邦福利資格申請條件,以及調升國債上限。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算,該法案到 2034 年前將使預算赤字增加 3.8 兆美元。 馬斯克表示:「我認為一項法案可以很大,或者可以很美,但我不確定能否兩者兼得。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bBQaU7cSPI 資料來源 相關報導:《馬斯克表態將大幅縮減政治花費,稱「我做得夠多了」》
  • 19:01

    Glassnode:比特幣長期持有者活躍度回升,持幣 3 到 5 年群體支出量激增

    區塊鏈數據分析平台 glassnode 表示,比特幣長期持有者開始活躍,持幣時間較長的群體的轉帳活動正在回升。 來源:glassnode glassnode 週三在社群平台上表示,持幣時間在 1 到 5 年之間的群體的總支出量剛達到 40.2 億美元,創下自今年 2 月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持幣 3 到 5 年的群體支出量為 21.6 億美元,為本輪週期內第二高,僅次於 2024 年 3 月(約 60 億美元)。另外,持幣時間在 2 到 3 年之間的群體的總支出量為 14.1 億美元,持幣時間在 1 到 2 年之間的群體則為 4.5 億美元。 來源:glassnode glassnode 指出,這波支出潮是本輪週期中 1 至 5 年幣齡的第五大支出高峰,主要由持幣時間較長的持有者所推動。該機構還將本次長期持有者的支出潮與本週期內的幾次高峰值進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11 月也曾出現由持幣 3 至 5 年群體主導的支出高峰,當時比特幣價格雖處於高位,但尚未觸頂。若本輪走勢延續類似節奏,在未來一到兩個月內,比特幣或許仍存在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https://twitter.com/glassnode/status/1927637789434118178
  • 18:57

    ATM 增發規模急縮、MSTR 溢價回落;Strategy 收購比特幣進入「節流期」

    Strategy 收購步調放緩 儘管 Strategy(原微策略)近期持續積極買入比特幣,不過相比 2023 年 11 月的購買高峰,其收購節奏明顯放緩。根據 K33 研究主管 Vetle Lunde 在週二發布的報告,這一放緩趨勢與兩項因素有關: Strategy 的 MSTR 股票溢價逐漸縮小 企業比特幣儲備策略競爭加劇 最新購買與資金動用情況 根據 Strategy 週一公告,該公司於 5 月 19 日至 25 日間再度購入 4,020 顆比特幣,平均購買價格為 106,237 美元。這筆購買部分資金來自其最新一輪的 210 億美元「隨市增發」(ATM)計畫,而本週僅動用了約 3.487 億美元。相比之下,前一週動用的金額為 7.057 億美元,而 5 月 5 日至 11 日間則高達 13.1 億美元 Vetle Lunde 指出: 「總體而言,本輪 ATM 計畫的資金動用速度,遠低於上一輪相同規模的 ATM 發行。」 作為對比,2024 年 11 月 4 日至 12 月 16 日的七週期間,Strategy 每週平均透過 ATM 募得 21.3 億美元,但過去三週,平均每週僅募得 7.88 億美元。 溢價收縮與競爭加劇 目前越來越多企業採用比特幣作為財務儲備策略。據報導,已有超過 70 間公司採用類似模式,最近加入的包括 Twenty One、Nakamoto、Metaplanet、Semler Scientific 和 KULR。除此之外,川普媒體與科技集團(TMTG)加入這一浪潮,宣布獲得來自約 50 家機構投資者的 25 億美元私募資金,並將運用這筆資金推動比特幣儲備策略。Vetle Lunde 表示: 「這為投資人提供了更多可選標的,當他們想透過股權參與比特幣儲備概念時,不再只有 MSTR 一個選項,這削弱了對 MSTR 股票的需求。」 MSTR 溢價回落,資金壓力上升 隨著 Strategy 持幣量上升,若要維持其曾經高達 2 倍於比特幣帳面價值(NAV) 的溢價,就需要持續吸引更多投資者。 但上週五 MSTR 的溢價從 185% 驟降至 163%,為自 4 月 8 日以來的最低水準。Vetle Lunde 表示: 「過度稀釋會進一步壓縮溢價,這可能迫使 Strategy 在資本市場的募資節奏更為克制,無法像去年 11 月那樣持續高速發行股票。」 比特幣牛市的潛在威脅 截至目前,Strategy 持有比特幣總量達 580,250 BTC,總價值逾 633 億美元,平均購買成本為 69,979 美元/BTC,總投入金額約為 406 億美元。這代表該公司持倉在比特幣總供應量(2100 萬顆)中佔 2.75%,帳面獲利約 230 億美元。 Vetle Lunde 補充表示: 「即便比特幣目前處於歷史高點附近,整體市場情緒仍算溫和,無論是在衍生品還是現貨市場。」真正展現高熱度的,是這些比特幣儲備概念股,尤其是 MSTR。不過除了 MSTR,多數企業在比特幣市場中仍屬於較小眾角色,尚不足以對整體牛市動能構成實質威脅。」 參考來源
  • 17:49

    Telegram 傳將透過發債籌資 15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貝萊德、Mubadala、Citadel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即時通訊軟體 Telegram 預計在週三透過發行債券籌集至少 15 億美元,投資人包括 Telegram 現有的債券持有者,如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和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 Mubadala,而新的投資者預計將包括避險基金公司 Citadel。 知情人士透露,Telegram 計劃將這筆五年期債券的票息定為 9%,所得資金將用來回購其於 2021 年發行的債券(預計明年 3 月到期)。此前已以約 4 億美元現金回購這些債券。 今年 3 月,Telegram 創辦人兼執行長杜洛夫(Pavel Durov)表示,Telegram 的月活躍用戶已突破 10 億人。他在週二也提到,該應用程式的付費訂閱用戶數已超過 1,500 萬人,在過去一年內翻倍成長。 知情人士透露,Telegram 向投資人表示,公司在 2024 年已實現約 5.4 億美元的獲利,營收達 14 億美元。Telegram 還預計 2025 年的營收將達到 20 億美元,獲利超過 7 億美元。 此消息發布後,與 Telegram 密切相關的加密貨幣 TON 短時間出現約 6% 的上漲,截至本文發布之前,其交易價格為 3.05 美元。 相關報導:《Telegram 創辦人杜洛夫確認返抵杜拜,法國當局調查尚未結束》《Ton 基本面持續爆發!Ton 到底在強什麼?》
  • 15:58

    白宮 AI 與加密沙皇 Sacks:美國政府有可能購買更多比特幣

    根據《Cointelegraph》報導,白宮人工智慧與加密貨幣沙皇 David Sacks 表示,美國有可能購買更多比特幣(BTC),前提是政府能以「預算中立」的方式取得所需資金,也就是在不加稅、也不增加日益膨脹的國債的情況下進行。 Sacks 在 5 月 27 日舉行的「2025 比特幣大會」上表示,雖然他「無法承諾任何事情」,但政府確實存在一條購買更多比特幣的可行路徑,不過,需要說服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或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核准這項購買,並以「不新增稅收、不增加債務」的方式出資。 「也許可以從某些沒有動用的計畫中挪出經費,這樣我們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比特幣。」Sacks 表示:「問題在於,我們能否讓財政部或商務部對此感興趣,因為如果他們這麼做,他們可以想出如何為此提供資金,他們實際上確實擁有總統的授權。」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三月簽署了加密貨幣相關行政命令,正式設立「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及「美國數位資產庫存」,此舉旨在兌現競選承諾,並推動美國成為「世界加密貨幣之都」。這些儲備的資金來源為聯邦政府透過刑事或民事沒收獲得的加密貨幣,不需納稅人負擔。 Sacks 指出,該行政命令的一部分規定允許政府購買更多的加密貨幣,前提是以預算中立的方式執行。他表示: 「具體來說,如果商務部或財政部能夠想出如何在不增加債務的情況下為此提供資金,那麼他們就被允許創建這些計畫。」 根據 CoinGecko 四月份的報告,美國政府持有約 198,012 顆比特幣,按當前價格計算,價值超過 210 億美元。這些比特幣大部分來自於兩次與暗網「絲綢之路」(Silk Road)相關的沒收行動——2020 年 11 月沒收了 69,370 顆比特幣,以及在 2022 年 3 月沒收 51,351 顆。 資料來源 相關報導:《K33:川普加密行政命令或將釋出新訊號,市場低估比特幣戰略儲備影響》
  • 14:02

    灰度增設 AI 板塊為第六大加密領域類別,納入 Bittensor、Near 等 20 個項目

    加密資產管理公司灰度(Grayscale)週二宣布擴充其加密貨幣分類架構,新增了人工智慧領域,以反映去中心化 AI 技術的迅速發展。其 AI 領域涵蓋 20 種代幣,並劃分為三個子類別:AI 平台、AI 工具與資源、AI 應用與代理。 為了掌握加密資產在各應用領域的發展,灰度根據底層軟體的實際用途,將多種加密貨幣歸類到不同的加密領域,讓投資者能透過其與富時和羅素合作開發的加密領域系列指數來監控各個市場類別的表現。除了新增的 AI 領域,還包含「貨幣」、「智慧合約平台」、「金融」、「消費與文化」以及「效用與服務」等五種加密領域。 來源:灰度 灰度指出,新設立的 AI 加密領域涵蓋與 AI 技術的開發、支援或應用相關的 20 種加密資產,合計流通市值約為 200 億美元,並由三個子類別組成: AI 平台:指可供建構各種 AI 應用的基礎平台或網路,例如 Bittensor 和 Near; AI 工具和資源:指 AI 開發所需的關鍵資源,包括資料與運算能力,例如 Grass(資料抓取)與 Akash(運算); AI 應用和代理:指 AI 的應用層,包括 AI 代理(AI agents),以及針對與 AI 有關的挑戰(例如身分識別或智慧財產權)所開發的應用,例如 Virtuals(AI 代理)與 Kaito(基於 AI 的市場情緒分析工具)。 來源:灰度 看好去中心化 AI 潛力,四大核心進展值得關注 灰度表示,AI 被視為 21 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技術之一,但目前開發資源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型公司手中,引發外界對模型偏見、內容審查、數據安全等議題的高度關注。而 AI 加密項目正透過區塊鏈技術與全球協作網路來應對這些挑戰,使 AI 訪問更加普及、降低偏見並分散對 AI 系統的所有權。 灰度指出,儘管目前 AI 加密領域的市值僅占整體加密市場約 0.67%,但他們認為該領域仍處於早期階段,具備龐大的發展潛力。該公司表示,其研究部門在未來幾個月將聚焦於幾項關鍵主題,包括:Bittensor 的減半事件與子網成長、分散式訓練的創新進展、可持續營收的證據、AI 代理對穩定幣的應用情況。
  • 11:52

    貝萊德自家 400 億鎂收益基金加倉比特幣 ETF 持股,但持倉佔比仍不到 1%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新申報文件,截至2025年3月31日,貝萊德旗下的「策略性收益機會投資組合」持有 2,123,592 股自家發行的 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ETF,總價值達 9,940 萬美元。與 2024 年 12 月 31 日持有的 1,691,143 股相比,增持約 25%。 不過,該基金的總管理資產高達 415.687 億美元,而 IBIT 持股僅佔其投資組合的 0.24%,總體來看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IBIT 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 2024 年 1 月批准的 11 檔現貨比特幣 ETF 之一,自推出以來迅速躍升為該類產品中規模最大的基金,根據 SosoValue 的數據顯示,目前資產淨值超過 720 億美元。與排名第二的富達 FBTC 相比,差距約 500 億美元。 根據貝萊德招股說明書,「策略性收益機會投資組合」主要為債券導向型策略,同時也會尋求在其他市場進行多元配置,以在保全資本的同時提高整體報酬。該基金的比特幣 ETF 持倉增加,顯示出貝萊德將加密貨幣資產納入資產配置核心的意圖日益明確。
  • 11:25

    對話匹馬:從 Meme 幣到發射平台,梭哈文化背後的投資邏輯

    一個好的發射平台可以讓你的資金固化下來,可以獲利,可以真正的躺贏。 整理 & 編譯:深潮TechFlow 播出日期:2025 年 5 月 24 日 播客源:Web3 101 【主播】 劉鋒,BODL Ventures 合夥人,前鏈聞總編輯 熊浩珺 Jack,律動 BlockBeats 副主編,《Web3 無名說》主播 【嘉賓】 匹馬,Continue Capital 聯合創始人 加密貨幣世界的傳奇投資者匹馬做客 Web3 101, 討論為何他認為 Meme 不死和 Meme 發射平台的投資邏輯,以及我們所處的時代完全改變之後,匹馬眼中加密貨幣世界的投資主題改變。 Cosmos Meme 反思:流動性的虹吸效應和馬太效應 劉鋒:作為 OG,您曾經在公鏈、DeFi 領域擁有亮眼成就,但在如今的 Crypto 投資世界裡面,OG 感覺是一個罵人的詞,現在最牛的是 P 小將變成 P 元帥的故事,您怎麼看這種趨勢? 匹馬: 我算是 Memecoin 比較資深的參與者,一方面這輪週期我在 Solana 上的耕耘比較多,Solana 所有的 Memecoin,包括最早的 BONK、WIF、BOME、POP CAT,到後來的 GOAT 等,以及大量被優勝劣汰的項目我都有參與。 當時,我們想當然的認為 Solana Meme 復甦,其他公鏈肯定也會有一定復甦,所以在 Solana 布局了 BONK 之後,去 Cosmos 和 Avalanche 等生態尋找類似 Memecoin 去布局,在當時的我看來是比較嚴絲合縫的邏輯。 但我忽略了流動性的虹吸效應和馬太效應,在第一波你參與進去之後其實就已經結束了,你認為它還有第二波、第三波,但其實它在初期的一個反彈階段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剩餘的主流資金關注度都會回到當時以 Solana 為主的一些鏈上生態。 我之前分享過, Memecoin 大概占公鏈市值的 1% 到 3%,極端狀態下可能到 5%。當時我做了很多觀察和統計並得出結論,最頂尖的 Memecoin 在一定的時間段占當時公鏈市值的 1% 到 5%,這區間有幾個出格案例,比如 DOGE 和 SHIB,但我把它們剔除了。 後來隨著幣圈的發展,你會發現 Solana 完全不適應這個體系,它有大量前仆後繼的 Memecoin 湧現,呈現出與其他生態完全不一樣的氛圍。 這完全是由 Solana 的散戶來決定的,Solana 是一個以散戶為核心的一個市場,這決定了 Solana 生態誕生很多容易給散戶帶來情緒化、波動化以及高度市場化的賽道跟領域。我一方面是為了觀察整個 Solana 的生態,另一方面對於 Memecoin 這種既有流動性、參與度、廣泛用戶群體,且相對來說不是那麼主流的賽道,我也願意積極參與。 在 Memecoin 這場行為金融學盛宴中,怎麼才能掙錢? 劉鋒:如果想投資 Memecoin,怎麼才能掙錢?這是個特別粗暴的問題。 匹馬: 我基本上 90% 的 Memecoin 在 Solana 上,甚至更高,不會去關注其他任何一條鏈上的其他幣種。這個市場已經給你演化出一條最優解,你只是在這條最優解上去尋找第二備選。 尋找第二備選的核心原因是你在最優解上沒有拿到一種結果,或者說並沒有參與進來,你只是去尋找那種補漲,而這非常容易讓人陷入投資陷阱。你會發現一旦等你進去,它要麼就不漲,要麼在漲跌之間把你折磨的體無完膚。另一個核心在於很難落袋,你會發現當 Solana 頭部 Meme 回撤 30%,你的 200% 利潤已經沒了,回撤非常快。所以我在任何投資體系中基本上不會追求最終的落袋為安。我個人認為你要妄圖去躲避整個市場從牛到熊的第一刀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Crypto 是 7 X 24 小時的,你無法做到實時盯著所有行情波動,這就注定意味著浮盈容易落袋難。 龍頭的作用在於它可以讓你有二次的摸高點的機會,去給你一個了結獲利的嘗試,所以基本上只關注龍頭就好。 第二就是我認為大家在投 Memecoin 的時候,很多時候注重一種短平快,其實從我個人拿到大結果的經驗來說,短平快可能不太適合中型以上的投資者,除非你的體量特別小。 短平快的參與者往往只是被短期注意力吸引,並沒有考慮 Memecoin 的核心運行邏輯。將 Memecoin 拆分成橫軸跟縱軸,x 軸為時間,y 軸為市值,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 Memecoin 的市值是跟時間是成正比的,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除了 BOME、TRUMP 等極個別案例之外,所有的現行的 10 億美元以上的 Memecoin 運行基本都在半年以上,少了時間的因素,很多的假設都是不成立。 我覺得 Memecoin 在很多時候是一場行為金融學的盛宴。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奠基人叫理查德 · 塞勒,也是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把原來投資體系分成兩種,一種是儲蓄帳戶,另一種是娛樂帳戶,整個 Memecoin 有很強的娛樂帳戶屬性和功能。丹尼爾 · 卡尼曼之前也寫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思考,他把人基本上劃分為兩種系統:系統一是需要思考的、講究邏輯的、理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系統二是簡單、直接、快速的,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反射到 Crypto 領域, Memecoin 完美與系統二相容,快速有效、高波動,滿足我們一些 FOMO 的情緒化以及資金化的運作。 前兩個周刷到一篇論文,說一個人的投資決策過程可能不會超過 6 分鐘,現在在 Memecoin 甚至是 6 秒鐘,這跟我們很多投資決策非常像,我其實有很多投資決策是非常衝動的,當然我衝動是因為我把根基 Beta 或者說是儲蓄帳戶已經思考清楚安排好了,我才有大量的時間跟精力在 Alpha 市場尋找更多可能性。行為金融學對傳統金融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是,每個人都是非理性,你認為的理性只是活在你自己的信息繭房之中,人活在巨大的噪音之中,且大部分的人是沒有辨別噪音的能力。 綜合下來我是覺得 Memecoin 是對行為金融學的極大發展,如果我們後期再有行為金融學相關理論體系的發展,其實完全可以把 Memecoin 的一些數據拿過來作為研究樣本。 靈魂三問:敢買嗎?買了敢重倉嗎?下跌時拿得住嗎? 劉鋒:從過去幾個週期裡,我們學習你寫的嚴絲合縫的投資邏輯,到今天我們可能是只看波動率,只看 Meme 的社會共識能否快速的把流動性吸引過來。你覺得這種情況可以持續嗎? 匹馬: 其實很多投資之所以難,是因為時代在變化,投資者的結構、投資的年齡段以及投資者的收入水平都在變化。 我首先說結論,Memecoin 一定會持續的發展,這並不只在 Crypto 裡。在我的體系裡, Crypto 領域不是一個單獨的市場,它跟世界發展是完全相關且同步的。沒趕上時代紅利的人、大量的失業的人、被全球化淘汰掉的人以及被階層固化沒有方向和投資機會的人,他們用一種逆反心理,拒絕將大量選票投給那些精英人設,不管是美國的關稅的也好,歐洲的新民族主義崛起,包括澳大利亞右側保守主義的崛起,全球都是在進行一股新民族主義浪潮。這種趨勢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就濃縮成了 All in、一把梭等口號,這樣的趨勢不僅僅只是在 Crypto 領域,而是全球。 我認為民族主義的崛起給 Memecoin 市場以及其他的小眾市場、投機市場注入了很大力量,這部分力量會隨著 AI、點對點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金融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 你關注 P 小將是因為他帶來了大量的籌碼及結果,這個是最具有衝擊力、傳播性和抓人眼球的,我自己會避免分享實操圖,但其他大量 Twitter 用戶反而會利用它獲得巨大曝光。另一方面,我們現在講究信息平權。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當你的注意力大量的去關注 P 小將的時候,你一定不會對理論體系去做深入的研究,核心就又回到了老三樣:你敢買嗎?買了你敢重倉嗎?重倉下跌的時候你能拿得住嗎? 很多時候,你只獲得了結果,但沒有獲得結果背後的決策思維過程,所以你哪怕知道了結果,也依然不會買、不敢買、沒有重倉買,也不會一直拿著。 隨著孤獨社會的到來,對於小眾賽道而言賣需求比賣產品更具吸引力。Crypto 領域什麼是需求?即心理認同感,持有 Memecoin 的用戶形成一個小團體及社區,帶來很強的心理認同,且這個極度認同的社區只會自我強化。但非常可惜的是,Pump 已經發射了 100 多萬個 Memecoin ,但是活下來的屈指可數。這種過度參與又過度拿不到結果的狀態,就會形成非常逆反的局面:看到了別人拿到了很好的結果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刺激,從而更勤奮,在錯誤的選擇上進一步錯,然後更影響心態,無法專注於分析總結,就更拿不好給到結果,非常惡性的循環。 Memecoin 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只是觀察的人越來越少。 更關注 Meme 基礎設施:哪些 LaunchPad 值得研究? Jack:很多 Meme 就算翻 100 倍可能也不會帶來特別大的結果。那您頻繁參與中小型 Meme 的目的是什麼呢? 匹馬: 這是一種市場參與度的水溫,我需要參與市場最具有流動性、散戶最多的市場。我討論 Memecoin,並不是說 Memecoin 能給我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對我們投資來說,我可能更關注的是 Memecoin 基礎設施,比如 DEX、LaunchPad 等,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系,你可以理解成左手 Beta,右手 Alpha。對我來說,在我 Beta 工作已經非常紮實的前提下,我才分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在 Memecoin 市場上做投資,來感受市場動向。 Crypto 領域最好的一點是你可以用很細微的一些觀察來感受全球資本市場的流動。所有的 Memecoin 都歸零了,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太重大的損失。但是 Memecoin 每次行情跟其他投資市場是有映射和關聯的,只是大部分人對此沒什麼感觸。我們要考慮全球資本的配置,這些標的只是服務於我的核心的 Beta 的選擇,所以對 Memecoin 的參與只是來印證一些邏輯,讓我們去對 Beta 的一些核心標的進行更合理的評估。 劉鋒:我其實理解你這個邏輯,之前你分享的 Meme 投資邏輯,為什麼只想去在大市值的 Meme 上面獲得真正的收益?這跟你的體量相關,跟很多人所謂的通過投資 Meme 改命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散戶只想講 Alpha,但對你來說 Beta 更重要。 這個時代其實是 Memecoin 的時代,Meme 已經是時代之音,我們不應該否認它,應該接受它。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看 Beta,看看已經經歷好幾代演進的 Meme 發射平台,能不能介紹一下哪些是你能看上眼的、你覺得還值得研究的運營發射平台? 匹馬: 最映入眼簾的還是 Pump.fun(下稱Pump),其實他們並沒有多少創新,但 Crypto 最核心的商業模式是交易費,你能從這個商業模式中占領多少市場份額,你就有多少的現金流,我就可以給你多少的估值。Pump 滿足了資產發行的需要,這個產品融合 Memecoin 的巨大需求裡,雙方就會一拍即合,有無窮多的供應量,有無限多的對超高倍數的散戶的無形的追求,所以你會看到資產發行平台會雨後春筍般湧現。 消費者散戶在 Crypto 領域是高度金融化的一批人,極具風險意識,他們有高度的博弈衝動,你要針對他們這種衝動來設計出產品。散戶在什麼地方花錢?只有在交易費上,他們寧可多給你手續費,也妄圖去打中 Memecoin。他又不是傻子,他為什麼付那麼高的 MEV 優先費?因為他覺得收益能能覆蓋掉成本。 我們對 Crypto 散戶的定位就是一群極度金融化的群體,我們推出所有的產品都要圍繞他們的需求,這就是 Pump.fun 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後來做 AI 的 Virtuals,也是一個 LaunchPad。二者同樣的都是滿足對資產發行的強烈的需求,所以我們觀察這種發射平台是一種非常好的投資標的。Memecoin 可以死一千個、一萬個,還會有前仆後繼的 Memecoin 崛起,但是一個好的發射平台可以讓你的資金固化下來,可以獲利,可以真正的躺贏,在捕獲整個 Memecoin 運行趨勢或潮流中做最大的價值捕獲。 發射平台和公鏈:吸引開發者是核心 Jack:那比如說 Virtuals 現在來到了 Solana 上,您是否覺得現在已經晚了?機會只有一次? 匹馬: 所有發射平台,你要理解它的供給和需求。誰來作為發射平台的供給方?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Pump 的供給方是很多匿名的,Virtuals 是有一定的選擇,但當然也是匿名的,所以你去看任何一個發射平台的好壞,應該密切關注營收。 對於發射平台,我的評估體系跟 DEX 是一模一樣的,其實另一種程度上來說,發射平台跟公鏈也有一點像的,只是大家沒有把兩者上升到一個層面。 作為一個發射平台,核心能力在於如何吸引開發者,這跟公鏈邏輯一模一樣,開發者為什麼要去 A 而不去 B ?這個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事情,這是決定未來發射平台以及公鏈走向最重要問題。 因為服務的體驗端被大量散戶占據,所以我們通常認為發射平台包括公鏈是一個 to C 市場,但其實在我看來他們是一個 to B 市場,如果沒有好的資產,沒有好的開發者進入,你這個公鏈/發射平台是永遠做不起來的。 公鏈跟發射平台,最重要的是未來的現金流收入,這靠的是不斷的交易量,而交易量靠的是不斷豐富的品種,因此如何把優秀的開發者吸引到你的發射平台是最核心的。攻克散戶其實非常容易,只要有好的資產,散戶聞著味兒就來了。 當然,不管是公鏈還是發射平台很多時候也考驗市場營銷的一些手段跟方法,但如果沒有優質資產的注入,發射平台或公鏈是很難做的持久的。 Believe 的獨特市場定位 匹馬: 我覺得 Believe 進入市場的戰略是對的。APP 開發者存在大量融資的需求,但他們幾乎不會拿到融資。Believe 的供應端是獨立開發者,他們每年開發大量 APP,希望實現 APP 的正向現金流,但沒有合適的渠道來把 APP 進行貨幣化融資。如果市場小眾,就無法做到十億、百億的市值。 Believe 聚焦的就是這批獨立開發者,或者說想去嘗試一些新的領域跟新的方向。Crypto 散戶投資風險意識、容忍度都是非常高的,最核心的是它市值非常低,這早就了實現了百倍、千倍的可能性。Believe 直接借鑑了其他發射平台的一些經驗,即跟這些開發者費用共享,這非常好,在冷啟動階段就實現了獨立開發者的正向現金流。 在傳統領域,做 APP 需要很多人做包括開發、營銷等大量工作,但在 Crypto 裡只是做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能不能成功不重要,但一旦發射成功就能夠短短的一周之內分到幾十萬美金的現金流,這對於獨立開發者來說是非常可觀的一筆收入,一旦有了這種正向的現金流,他們就可以繼續打磨產品、拓展市場以及服務用戶。 這其實也解釋了這種模式為什麼叫互聯網資本市場,它滿足了大量的小型開發者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強烈需求,釋放了供給端,並且非常符合趨勢的是,隨著 AI 的到來,獨立開發者一個人單槍匹馬就能幹出非常好的年化營收,你的推廣運營完全就可以借助 TikTok、 Twitter 去進行病毒式的傳播。 但你說 Believe 上平台有沒有可能湧現出非常大、非常好的企業?我其實是沒信心的,我對此抱觀察態度,但我非常相信的是 Believe 非常好的解決了利基市場,這個利基市場服務於小範圍,服務於特定人群,服務於非常有針對性的客戶。他們賺的是這部分錢,就是說他們可以不需要做大,但他們有他們的市場。 另外 Believe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他們的精心策劃與包裝,他們的頁面設計就比較精心,此外他們有重點推出一些項目跟活動,他們試圖講一個故事,除了 Crypto 領域,他們還可以去聯動其他市場利基人群,這些傳統互聯網開發者不熟悉加密,這個過程一定跟第一波 AI 行情一樣,我個人覺得會死掉成千上萬個這樣的項目,這是一個熟悉及適應的過程,我們慢慢觀察。 劉鋒:你是非常認可的 Believe 的邏輯和他自己的自身定位,它更像一個實用的應用的發射平台。現在所有的發射資產都是 Meme 化,Believe 有可能出現一批可用的應用。 匹馬: 希望吧哈哈。 更新:在本期播客發布之前,Believe 團隊宣布將暫停 Launchcoin 自動發幣功能,將由人工審核並添加已驗證標簽。我們再次請匹馬點評這個變化。匹馬的看法是:「審核制一般都比較傻;permissionless 才是王道」。顯然他不喜歡這個改變。 劉鋒:我們最近也是把 Believe 上面的正在出現的一些應用,或者正在發射的一些資產都拉出來看看,應該我手裡面有個表,差不多應該是五六十個。我也是在想,如果只是 Meme 化的這個東西,其實已經太抽象了這個事件,但是如果有真的有應用出來,說不定這會是一個不一樣的東西,包括像 Dingaling 在推的發射平台,它的優勢在於代幣設計比較獨特,可只有代幣設計,我覺得很難在市場上占領自己的位置,因為 Virtuals 的代幣設計已經挺極致了。 匹馬: 這個重點是要有人,如何把開發者忽悠到你的發射平台來,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交易量:發射平台唯一評估標準 匹馬: 評估 LaunchPad 的唯一標準就是交易量,交易量代表核心盈收。如果想不清楚這個底層邏輯,Pump 出來的時候你也不會投資的。 你現在看到了結果,Pump 已經賺到了 7 億美元,那 Pump 估值多少合理?正常邏輯下, 20 倍 PE 的 140 億美元估值也合理,如果考慮到波動性太高,Memecoin 不持久,10 倍 PE 下的 70 億美元估值也行,甚至 5 倍 PE 下 35 億美元估值也行,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 投資到底投的是什麼?它是投的一種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所以你去考慮 LaunchPad 的時候,並不在於這個平台現在是 1 億、2 億還是 10 億,而是說未來這個平台的營收能不能持續的擴大,這個其實是跟股市投資邏輯是完全套用的。 Crypto AI:以投資收益結果為導向 劉鋒:在這裡必須得讓你做一個披露, Believe 你投了,對吧? 匹馬:對。 劉鋒:這個信息披露還是蠻重要的,聽眾也可以覺得匹馬投了這個項目,所以他才會對這個項目看得非常高,所以如果作為投資來看的話,我覺得大家還是要自己做研究,對自己負責任。 除了 Meme 之外, AI Agent 您還看嗎? 匹馬: 現在整個 AI 賽道基本上都是以結果為導向,就是投資收益為導向。 對 Crypto AI 領域,我們覺得所有的這些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好像都是在重複的借鑑互聯網領域的一些 AI 的技術,所以我們覺得它不是特別有很深的護城河,並沒有什麼自己獨到的特色,所以基本上我們都會以結果為導向,就是你能幫助我做交易或者說是做增加我營收。AI 跟社交媒體的結合可能更具有利潤爆發點。 劉鋒:聽起來你們對 Crypto AI 或者 Crypto 的 AI agent 並不是很有信心? 匹馬: 一方面,我認為他們的很多核心的技術基本上都來自於傳統互聯網的領域,另一方面,要尋找自己的商業模式,Pump 作為應用端崛起的代表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我們會傾向於看更多的應用端的一些生態。 應用端生態,我首先要知道付費的用戶群在哪裡?除了資產發行和交易之外,很多應用端的項目最後都沒有跑出來,因為實現不了正向的現金流,比如遊戲,你能告訴我一個遊戲端實現了穩定的每年 3 億、5 億美元的收入嗎?沒有。 劉鋒:在現實世界的遊戲,這是肯定可以的,但在 Crypto 顯然只能靠賣幣獲得這樣的收益。 匹馬: 對,因為 Crypto 用戶的獨特性,對於 Crypto 遊戲,玩家會覺得你讓我付費,我沒聽錯吧?沒有任何人氪金,但是遊戲最主要的商業邏輯就是課金。 因此在應用領域還是以營收為主。哪裡產生的營收?營收產生的質量的高低?營收產生的可持續性?這都是我們非常關注一些點,以結果為導向。 劉鋒:所以可以說你現在的投資邏輯非常的清晰,就是不要跟我講趨勢畫大餅,我要的就是你真正能夠拿出成績,能夠自己造血,能夠有真的用戶。 匹馬: 對的,因為時代在發展,創新也在演變,宏觀的利率環境也在變化,全球化的發展邏輯也在變化。我覺得很多東西你不能一成不變。 看好接下來 Crypto 的發展 劉鋒:你講的這個幣圈好像還真不是我們熟悉的幣圈。 匹馬: 其實我是覺得我非常看好接下來幣圈的發展。 很多邏輯都是圍繞交易發生,如果能更好地滿足全球化用戶的交易體驗,不管是發射平台還是 DEX,還是傳統的交易所,以及打狗軟件,這些產品既有市場化,又有需求,又有用戶,客戶願意為你這個產品去買單。 美國立法慢慢已經合法、合規化了,會有大量的錢來到鏈上。穩定幣現在才 2000 億美金,未來兩三年、三五年的時間,穩定幣或將持續幹到 1 萬億美金,到了這種體量,它會呈現出一種 24 小時的交易跟運轉。交易的賽道能延伸出特別多又特別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對鏈上 DeFi 或者鏈上互聯網金融形態的產品非常期待。 另外整個 Crypto 領域最核心的商業模式就是交易費。再實現交易費的回補後,企業端回補公司端,公司拿到錢後繼續正向的擴大用戶群體,結合 Crypto 社區的宗教性,是非常有可能在一些我們接觸不到的一些細分領域獲得一定的市場成長跟空間的。 這個其實是我看到的一種非常好的能行之有效的運行的邏輯,就是你不需要通過賣代幣來維持現金流,你只需要讓大家多交易,你能實現日均一億美元的交易量,你拿到可能 100 萬美元收益,你完全可以去擴大你的覆蓋面已實現更高收益。 當然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旦到了套利,或者產品沒有獲得除交易之外的正向信息流之後,可能就走向坍塌,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一種非常好的啓動方式,就是用交易費去支撐企業初期階段的成長,這也非常符合 Crypto 投資特性。 劉鋒:你還是那麼意氣風發,謝謝你這段的充值信仰。 匹馬: 我只是看到一種可能。 公鏈核心在 Gas 費和 MEV 費 Jack:其實我還有個困惑,剛才提到未來可能隨著穩定幣的發展,更多的資金流到鏈上,但是有沒有可能這些流到鏈上的資金全部都是停留在穩定幣的狀態,交易也是通過穩定幣來計價和錨定,它不會再去用到鏈的這一層原生的資產,比如說 ETH 或者是 Solana,獲取利潤的平台就是停留在 Pump 這個應用端這一層,底層的這個鏈似乎它還是停留在一個賣幣的一個模式,它把幣賣給或者說發給節點,然後節點再賣給市場,然後它底層的這個幣好像就再也沒有手續費的這一層自我造血的能力了。如此一來,儘管就這個行業可能确實有很多錢,但是好像對底層的 Token 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匹馬: 公鏈的核心在 Gas 費以及慢慢發展的 MEV。 Gas 費是你做每一筆動作都需要付出的費用,你可以理解成你在一個時間段對一條公鏈的帶寬存儲或者計算資源的一種成本支出,這是你不得不付費的地方,你不得不付費意味著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商業模式跟投資體系邏輯。 大量的穩定幣來到鏈上,它不管接入哪一條鏈,它一定會有流動的需求,一定會有交易的需求。資產上鏈是萬事萬物的資產上鏈,Token 化是一個非常大的趨勢。因為它具有非常高的透明度及靈活性,還有 24 小時不間斷特征。你要更深層的去理解到底什麼是鏈上納斯達克?就是發行資產跟交易資產,這個是你的源泉。 當你進來那麼多資金之後,你可以去看一下波場的營收,他們的營收非常的穩定,波場維持在百億營收,是因為它有穩定幣的 Gas 費的需求。 Jack:這一點我明白,但是就是現在能看到的趨勢,比如說從以太坊看,它上一輪週期因為有這個 Gas 費用,以及各種鏈上創新,不管是 NFT 還是 DeFi,确實對它的價值捕獲推動很大,但是就是在這種應用大量上鏈的過程當中,它的 Gas 費也變成它自己擴張的一個阻礙,然後它就開始進入一個降低 Gas 費用的進程, Gas 費用不斷的降低,就發現儘管鏈上採用變多了,但是 Gas 收入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基本上不能靠這個去維持它自己的價值,在 Solana 上好像也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匹馬: 你這個說得非常對, 所有的區塊鏈系統都是一種軟件,軟件會不斷迭代,如果從長遠的、終極的角度的世界去思考,所有公鏈的 Gas 費的邊際成本為零,那靠什麼去獲利? 你可以去看 Solana 上的優先費,Solana 的基本費用大概只占 1/ 3,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小費、優先費,為什麼拉高小費跟優先費?這個其實是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未來公鏈的營收要靠小費跟 MEV 來決斷,Solana 其實也通過這個對生態做了區分,基本費只是普通的轉帳,就是說轉帳的是一種費用,其他交易又是另一種費用。 你會發現當你圍繞交易去優化系統的時候,就能在交易端占據大量的利潤。MEV、REV 的利潤是非常大的,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遠超 Gas 費。用戶為什麼付費加速?因為願意去搶占這一個區塊,交易市場都是先到先得,這也是鏈上納斯達克的追求毫秒級出塊速度的原因,現在 Solana 是 400 毫秒,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可能到 20 毫秒大概能跟傳統互聯網競爭。 在這種 REV 或者 MEV 的競爭過程當中,客戶願意付費,這個是核心競爭力。客戶為什麼願意付費?因為客戶覺得它有利可圖。誰占據了 MEV 的大頭,誰讓客戶更願意付費,這決定了企業未來核心現金流的一種折現方式。 Solana 現在日營收有 80% 的大比例都是小費、優先費、 MEV 費用,這已經非常說明問題了。我們要尋找更持久,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收入。 一條鏈發展的護城河是開發者。公鏈是一個面向 B 端的市場,C 端不決定它的成敗。公鏈如何吸引開發者各憑本事,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這條鏈的交易量、REV 以及開發者,這是我看待公鏈成長性及未來可塑性的重要指標。 我們現在盡量不會去投什麼公鏈項目,這個大局已定,沒定的是你的倉位。還有就是網路效應,就像為什麼不在新能源領域挑戰寧德時代,因為生態的搭建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劉鋒:我們可不可以認為,在您的觀點裡,如今公鏈世界已然版圖固定,別期待有什麼新公鏈來逆襲成功了? 匹馬: 中國互聯網過去十幾年就誕生了字節跳動這一家千億美元大廠,如果過去十多年風投或二級沒有投到字節跳動基本上不用做了,因為 55% 的利潤都讓字節給拿走了。二八定律在哪個領域都存在,我們之所以對很多事物存在期望,是因為我們忠於過去的一些邏輯。 Crypto 還是有希望的,就像 Hyperliquid 在崛起,我認為 Hyperliquid 跟 Solana 目標一樣,都是旨在成為去中心化的納斯達克,Monad 好像也可以算。 最核心的是我們學會算帳了,我們有大量的 ETF 的到來,我們面臨的是更成熟的投資者,未來在一個統一的帳戶裡,交易的摩擦越來越小,今天買英偉達、阿里巴巴、騰訊,明天可以在同一個賬戶買比特幣 ETF 等,你買誰就決定了誰貴誰便宜。 核心問題是,為什麼要給到 Solana、以太坊 100、200 倍 PE?如果多輪週期下來你的營收表現不及預期,那 PE 就要降。投資體系越來越成熟,但很多人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重點要去看核心的營收,看核心的基本面。 這個世界存在很多願意思考的人,只是現在大家的注意力被極端分散化和片面化,所以會用一些簡潔、抽象化語言表達情緒,諸如一把梭等等,這也是社會演變的一種縮影。這個世界稀缺的是獨立思考、辨別噪音能力。 Layer 2 已經極大削弱以太坊的經濟價值 劉鋒:我其實最後一個問題本來是想問你,以太坊、Solana 二選一的話,你會如何選擇?但顯然這個問題已經不用問了。 所以,你能不能講講以太坊到底怎麼讓你拋棄它了?為什麼?以太坊的開發者不行嗎? 匹馬: 我認為以太坊核心的轉變是在 2018、2019 年的時候,你當時問我看空的一個領域,我說 Layer 2, Layer 2 會極大的削弱以太坊的經濟價值。 我其實對貨幣結算層、執行層這些所謂的專業術語都有過研究,但我對它們並不感冒,因為這些東西最好實現量化,結算層結算了多少錢?Layer 1 一天能賺多少錢?Layer 2 一拆分,OK,所有的錢都讓 Base、Arbitrum 賺了之後, 它們有多少錢是上交給中央政府以太坊的?這種分成的方式是否合理?Layer 2 地方諸侯拿到了大量的經濟所有權之後,會不會有其他的想法尋求武裝獨立?會不會尋求更大利潤的市場化的運行?我覺得這些都是過去以太坊沒有想清楚的問題。 我認為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的,都可以用一定的財務指標來講清楚。公鏈的毛利率其實非常高,要想清楚這個錢是讓誰賺,想不清楚的話,就不知道誰來買單,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以太坊走 Layer 2 是一種比較錯誤的方式,沒有很好的回饋以太坊,錢都讓 Layer 2 地方諸侯拿走了。 結語 劉鋒:最後,這一集播客我也特別想送給我跟匹馬老師都認識的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他是匹馬的小迷弟,去年下半年離開了我們,我們也都特別的遺憾。 我想如果他在的話,這期播客他一定會特別認真的聽,所以我想送給他,也謝謝匹馬的分享。 內容來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10:55

    Cobie 旗下 Echo 推出 ICO 平台 Sonar!首發專案 6 月登場,如何參與募資?

    由知名 KOL Cobie 創辦的投資平台 Echo 推出 ICO 平台 Sonar,首發專案 Plasma 計畫募資 5,000 萬美元。 Echo 的 ICO 平台 Sonar 推出首發專案 知名加密貨幣交易員 Cobie(本名 Jordan Fish)創立的天使輪投資平台 Echo,已正式推出早前於二月預告的首次代幣發行(ICO)平台 —— Sonar。該平台的首發募資項目為 Plasma,一條專為穩定幣打造的區塊鏈。 根據 Plasma 共同創辦人 Paul Faecks的說法,Plasma 將透過 Sonar 銷售總供應量的 10%,即 10 億顆 XPL 代幣,目標募資金額為 5,000 萬美元,每顆 XPL 售價為 0.05 美元,對應全稀釋估值(FDV)為 5 億美元。該估值與 Founders Fund 最近對 Plasma 的股權加代幣權證投資一致,儘管實際投資金額未對外公開。 銷售細節與參與方式 Paul Faecks 表示,XPL 的預存將於 6 月 9 日開放,幾週後正式啟動代幣銷售。全球用戶皆可參與,但英國居民及制裁地區用戶除外。美國用戶將面臨為期 12 個月的鎖倉期,其他多數地區的參與者則為 40 天鎖倉期。 參與者須將穩定幣(USDT、USDC 和 USDS-原 DAI)存入以太坊上的 Plasma 金庫,分配份額將依據「時間加權存入占比」計算。一旦預存階段結束,資金將鎖定至 Plasma 主網測試版本上線,屆時 XPL 代幣將發送至參與者錢包。(詳情請至官方網頁查看。) 什麼是 Plasma? Plasma 是一條專為穩定幣設計的新區塊鏈,架構上作為比特幣的側鏈,但運行上獨立,且完全支援 EVM,方便開發者部署類似以太坊的應用。Plasma 表示,XPL 是系統的核心:它用於支持 PlasmaBFT 共識機制、推動基於 Reth 的 EVM 執行引擎,並作為信任最小化比特幣橋的支柱。官方指出: 「這次銷售標誌著 XPL 初步分發的開始,面向那些希望自基礎層起參與網路擴展的人。」 Plasma 目前仍處於私人測試網階段,預計數週內推出公開測試網,主網預計於今夏晚些時候上線。截至目前,Plasma 已在種子輪與 A 輪融資中募得 2,400 萬美元,投資方包括 Peter Thiel、Cobie、Tether 執行長 Paolo Ardoino、Bitfinex、USDT0 和 Bybit。 Faecks 表示,Plasma 正積極擴編,並在關鍵地區建立在地基礎設施。目前團隊約 25 人,涵蓋技術與商業職能,並持續招聘中。 未來願景方面,Plasma 希望成為穩定幣經濟的基礎設施,包括實現零手續費 USDT 轉帳。Faecks 補充,Plasma 生態系正逐步成形,已與 Ethena、Aave、Morpho、Curve、Maker 等 DeFi 協議,以及專注支付的全球基礎設施提供商洽談整合。 此外,Plasma 也在目標地區推進機構合作與實體 P2P 網絡建設,強化區域影響力。
  • 10:29

    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收購債券代幣化專案 Hashnote,擴展 RWA 領域佈局

    Circle 正式申請 IPO 上市 ,穩定幣 USDC 的發行商 Circle 正式向公開市場邁進。根據 Zombit 此前報導,Circle 預計發行 2,400 萬股 A 類普通股,掛牌代碼為「CRCL」,目標募資約 6 億美元,估值最高可達 54.3 億美元。 此次 IPO 中,Circle 自行提供 960 萬股,其餘 1,440 萬股則來自現有股東出售。公司也將授權承銷商在 30 天內額外認購最多 360 萬股,以因應超額認購需求。此次發行價格區間預定為每股 24 至 26 美元。若以中間值 25 美元計算,Circle 將從募資中獲得約 2.4 億美元,而現有股東則可套現約 3.6 億美元。 本次 IPO 的主承銷商為摩根大通、花旗集團與高盛,Circle 也透露,方舟投資有意參與此次認購,最高金額達 1.5 億美元,但最終認購仍需視承銷商安排與市場狀況而定。 若成功上市,Circle 將成為全球第一家掛牌的主流穩定幣發行商。Circle 執行長 Jeremy Allaire 表示,成為上市公司將進一步強化其「公開透明與問責」的承諾。 收購美債代幣化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Circle 本次 IPO 文件中也揭露了一項重大收購細節。今年一月,Circle 以現金與股票合計約 9,980 萬美元,併購了專注於代幣化美債的新創公司 Hashnote Holdings LLC。該交易包含約 990 萬美元現金,以及近 290 萬股已歸屬的普通股,未來 Hashnote 員工還有機會再獲得最多 180 萬股的激勵股權,將依服務年限分期歸屬。 Hashnote 曾獲 Cumberland Labs 初期投資,發行的 U.S. Yield Coin(USYC)為主打產品。然而,自收購後其市場占有率略有下降,競爭對手如貝萊德的 BUIDL 基金反而在代幣化美債領域快速崛起,目前管理資產規模已接近 30 億美元。 對 Circle 而言,無論是推進 IPO、還是擴展在 RWA(實體資產代幣化)領域的布局,都是其強化 USDC 生態與企業實力的關鍵舉措。數據顯示,目前 USDC 的市值為 621 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穩定幣,但與市值達 2,383 億美元的龍頭 Tether(USDT)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 08:35

    參議員 Lummis 稱川普支持《比特幣法案》:五年購買 100 萬顆、白宮組專責團隊助攻加密立法

    川普支持比特幣法案 對加密貨幣友好的懷俄明州參議員 Cynthia Lummis 於 2025 年比特幣大會(Bitcoin 2025)上表示,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支持其提出的《比特幣法案》(BITCOIN Act),並已在白宮內部組建一支專家團隊,準備在未來數週內推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位資產立法。 盧米斯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大會上表示,她正將《比特幣法案》推向「美國人民與世界的關注」,並強調:「川普總統支持這項法案。」 https://twitter.com/crypto_goos/status/1927417038999294442 今年 3 月,Cynthia Lummis 重新提出《比特幣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在五年內累積 100 萬顆比特幣(BTC)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相關購買將透過聯準會體系與財政部現有資金進行,無需額外舉債或增加納稅人負擔。這一資金來源符合川普政府此前所強調的「預算中立」(budget-neutral)原則,即只能在不增加財政壓力的情況下增持比特幣。 川普組建專責團隊推進加密立法 Cynthia Lummis 指出,川普政府已組建專責團隊處理數位資產議題,內容涵蓋穩定幣立法、市場結構法規,以及「比特幣戰略儲備」的設計,並預計將按此順序陸續推出相關法案。Cynthia Lummis 補充表示: 「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已將穩定幣法案送出委員會,並且我們為獲得少數黨支持付出許多努力。預計在休會結束前的一週進行表決。」 白宮人工智慧與加密貨幣沙皇 David Sacks 也與 Cynthia Lummis 觀點一致。他上週表示,《GENIUS 穩定幣法案》勢在必行,並已於 5 月 19 日通過關鍵程序性表決,獲得兩黨支持。 《GENIUS》 為「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與建立法案」的縮寫,可能成為美國歷來針對穩定幣最完整的聯邦立法行動,目的是為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建立明確的法律框架。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