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橋水達里歐警告:聯準會正在泡沫中刺激經濟;把握緊縮前的最後上漲

2025/11/06 09:58
橋水達里歐警告:聯準會正在泡沫中刺激經濟;把握緊縮前的最後上漲

在泡沫中刺激經濟

你是否注意到,聯準會宣布將停止量化緊縮(QT)並開始量化寬鬆(QE)?雖然這被描述為一項技術性操作,但無論如何解讀,這都是一種寬鬆政策。這是我觀察「大債務週期(Big Debt Cycle)」動態的重要指標之一——正如我在上一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

正如鮑威爾主席所說:

「……在某個時間點,你會希望準備金開始隨著銀行體系與經濟規模逐步成長,因此我們最終會開始增加準備金。」

關鍵是:增加多少準備金值得關注。由於美聯儲的職責之一是在泡沫期間控制「銀行體系的規模」,我們應該同時觀察其放鬆政策的節奏——例如降息幅度與時機。

更具體地說,如果資產負債表顯著擴張、利率被下調、財政赤字仍然龐大,那這就構成了典型的貨幣與財政互動——即聯準會與財政部共同貨幣化政府債務。

如果這一切發生時,私人信貸與資本市場信貸創造依舊旺盛、股市創新高、信貸利差處於低位、失業率低、通膨高於目標、AI 股票呈現泡沫——(根據我的泡沫指標,確實如此)——那麼我會認為:聯準會正在「在泡沫中刺激經濟」。

由於政府與許多人主張應大幅放鬆各項約束,以實現「資本主義式的高速增長」政策,加上目前龐大的赤字、債務與國債供需問題,我不得不懷疑,這次行動是否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調整。

我理解美聯儲在這種政治環境下非常關注資金市場風險,因此傾向於將「維持市場穩定」置於「積極對抗通膨」之上。然而,這是否會演變為全面且典型的 QE(具有大規模淨購買),仍有待觀察。

「大債務週期」的晚期階段正在逼近

當美國國債供應量超過市場需求、央行透過「印鈔」購債、而財政部為了應對長期債券需求不足而縮短發債期限時,這些現象正是大債務週期末期的典型特徵。我在《How Countries Go Broke: The Big Cycle》(《國家如何破產:大週期》)一書中,詳細解釋了這套運作機制。此刻,我想指出:我們正在接近這個經典的週期節點,同時簡要回顧其運作邏輯。

機制說明:QE 如何透過相對價格傳導

當央行購買債券時,會創造流動性並壓低實際利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這些流動性流向何處。

  • 若資金停留在金融資產中,將推高資產價格、降低實質報酬率,使本益比(P/E)上升、風險利差壓縮、黃金上漲,形成「金融資產通膨」。這有利於持有資產者,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 若部分流動性傳導至商品、服務與勞動市場,則推升通膨。當前自動化取代勞動力的情況,或許使這一效應弱於以往。
  • 若通膨上升過快,導致名目利率上升超過實際利率下降幅度,那麼債券與股票在名目與實質報酬上都會受損。

市場的相對吸引力:金價、債券與通膨的關係

正如我在書中闡述的,所有市場流動與價格變化都是由「相對吸引力」而非「絕對價值」所驅動的。

舉例來說:

黃金的殖利率是 0%,而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約為 4%。如果你預期黃金未來每年漲幅低於 4%,你會選擇債券;反之,若預期金價漲超 4%,你會選擇黃金。但你必須考慮通膨:若通膨率為 5%,債券的實際報酬為 -1%,而黃金會因貨幣購買力下跌而上漲。這也是為什麼我總關注央行的「貨幣與信貸供應」——它直接影響通膨與資產的相對吸引力。

因此,當 QE 增加貨幣與信貸供應時,我預期:

  • 實質利率下降、風險溢價收斂、流動性充足;
  • 本益比上升,尤其有利於長期資產(如科技、AI、成長股)與通膨避險資產(如黃金、通膨連結債);
  • 通膨最終將被推高,而真實報酬率則被侵蝕。

這往往導致市場出現流動性融漲,類似 1999 或 2010-2011 年的情況——最終風險積聚過高,當緊縮政策回歸以抑制通膨時,泡沫便會破裂。歷史上,這段「緊縮前的最後上漲」往往是賣出的最佳時機。

這次不同:聯準會正在「在泡沫中」實施寬鬆

過去,QE 是在經濟低迷時推出的「刺激衰退的藥方」;如今,則可能變成「在泡沫中刺激經濟」。

以往 QE 出現時:

  • 資產估值低、股價下跌;
  • 經濟疲弱或衰退;
  • 通膨低迷或下降;
  • 信貸與流動性緊縮、利差擴大。

而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

  • 資產估值高漲,例如 S&P 500 盈餘殖利率 4.4%,10 年期公債殖利率約 4%,實質利率約 1.8%,股權風險溢酬僅 0.3%;
  • 經濟仍穩健(過去一年實質增長約 2%,失業率僅 4.3%);
  • 通膨高於目標(約略超過 3%),再加上去全球化與關稅成本推升價格;
  • 信貸寬鬆、流動性充裕、利差處於歷史低點。

因此,如今的 QE 並非「刺激衰退」,而是「在泡沫中刺激」。

風險:貨幣化赤字與通膨再起

目前財政政策仍極度寬鬆——龐大的政府債務、巨額赤字,以及集中於短期國債的融資結構。在此情況下,QE 實際上等同於貨幣化政府債務,而非單純為私人部門補充流動性。這使當前局勢與以往不同,且更具風險性與通膨性。這看起來像是一場由政府主導、押注「AI 成長」的大膽賭局,其代價是極為寬鬆的財政、貨幣與監管政策。未來,我們需要密切監測這場「在泡沫中刺激」的政策實驗,因為這很可能決定下一個金融週期的走向。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