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08/29 星期五

  • 20:03

    Galaxy 分析:10 種幣符合潛在加密 ETF 上市標準,或可進入快速審核流程

    美國數家交易所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一套加密貨幣 ETF 的上市標準,旨在加快這類產品進入公開交易市場的流程。數位資產投資公司 Galaxy 的研究部門指出,若這些新規獲准,共有 10 種加密貨幣符合快速審核資格。 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旗下證交所 Cboe BZX、納斯達克及紐約證交所旗下全電子交易所 NYSE Arca 在今年 7 月底提交了 19b-4 文件,提議制定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上市標準,以加快此類基金的公開交易進程。 Galaxy Research 在報告中指出,這些交易所的申請聚焦於三項統一標準,用來判斷某代幣是否符合加速審核資格。只要符合其中一項條件,該代幣所對應的 ETP 即可進入快速審核程序,其核心考量包括市場成熟度、監管覆蓋程度以及投資人熟悉度。 Galaxy Research 的報告對各項條件進行解讀,並針對市值前 100 名代幣進行篩選,結果顯示共有 10 種代幣符合加速上市的標準,包括 DOGE、BCH、LTC、LINK、XLM、AVAX、SHIB、DOT、SOL 與 HBAR,而 ADA 與 XRP 也即將達標(比特幣與以太幣已因擁有 ETF 而被排除)。 Galaxy Research 補充說,雖然上述提案僅列出三項 ETF 加速上市的標準,但在文件中,各交易所也表示將另外提交一份「新增量化指標作為額外資格標準」的規則提案,可能納入的指標包括交易量與流動性。 根據彭博 ETF 分析師 James Seyffert 彙整的資料,目前尚有 91 件待審的加密貨幣 ETF 申請,其中包括 24 檔單一代幣的申請,以及多檔指數型基金。Galaxy 分析師指出,這導致 SEC 出現案件積壓,必須在這個缺乏明確規範的新資產類別中處理繁重的審核流程。 資料來源:Bloomberg,圖片來源:Galaxy Research 資料來源:Bloomberg,圖片來源:Galaxy Research
  • 17:58

    11 年前的今天,那個可能是中本聰的人被遺體冷凍

    真理不需要推銷,時間會證明一切。 作者:David,深潮 TechFlow 2014 年 8 月 28 日,一個名叫 Hal Finney 的人去世了。 隨後,他的遺體被送往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家人體冷凍機構。在那裡,遺體被保存在液氮中,等待未來醫學能夠「復活」死者的那一天。 時間正好過去了整整 11 年,但大多數人似乎從未聽說過 Hal Finney。 而在加密世界,他可能是比特幣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Finney 是整個比特幣網路,除了創始人中本聰之外的第一個用戶。 2009 年 1 月 3 日,一個化名「中本聰」的神秘人物創建了比特幣。9 天後,中本聰向 Finney 發送了 10 個比特幣,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筆交易。當時整個網路只有兩個人:中本聰和 Finney。 今天比特幣市值超過萬億美元。但在最開始,這個改變世界的金融系統,也只是兩個人之間的轉帳實驗。 2009 年,53 歲的 Finney 看到中本聰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立即意識到其革命性。 他下載運行了比特幣軟件,幫助中本聰修復早期代碼中的漏洞。比特幣能夠存活並發展到今天,Finney 功不可沒。 但也是在比特幣誕生的同一年,Finney 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ALS)。 這種疾病會讓人逐漸失去對肌肉的控制,最終全身癱瘓。5 年後,他去世了。他選擇了人體冷凍,希望未來的醫學能讓他復活。 支付冷凍費用的方式之一,正是比特幣。 11 年後的今天,在 Finey 去世 11 週年之際,人們似乎也沒有真正忘記這位比特幣先驅。 有人在社媒上發布了一張日文假名表的圖片,以中本聰的姓名為引子,借助東西方字符在形態上的微妙巧合,認為這些假名在形狀和排列上指向了 Hal Finney 的英文名。 這種文字遊戲,很容易被認為是過度解讀。 但有意思的地方在於,Finney 其實也是密碼學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隱藏和編碼信息。 對他來說,真的要在中本聰這個化名中嵌入自己的真名,看起來只是一個很容易實現的智力遊戲,也是另一種密碼龐克式的隱晦表達。 不過,Finney 生前否認過自己是中本聰。 2013 年,幾乎全身癱瘓的他在論壇上寫道:「我不是中本聰。」他還公開了與中本聰的郵件往來,展示兩個不同的人格和寫作風格。 但也就是在 2014 年之後,中本聰逐漸不再在論壇上發表帖子,Finney 在 1 年後,身體也被冰封冷凍在液氮中。 假中本聰的鄰居 關於「Finney 可能是中本聰」的討論,也起源於一些其他值得注意的巧合。 2014 年 3 月,美國《新聞周刊》發表報導,聲稱找到了中本聰本人。記者追蹤到加州 Temple City 的一位日裔美國人,他的真名就叫 Dorian Satoshi Nakamoto。文章發表後,全世界的媒體蜂擁到這個安靜的小城。 但這後來被證明是個錯誤。Dorian 是失業的工程師,對比特幣一無所知。中本聰本人後來在看到報導後,也曾在淡出比特幣論壇許久後罕見的回來發聲: 「我不是 Dorian Nakamoto。」 但有意思的是,Hal Finney 也住在 Temple City。他在這裡住了 10 年,距離媒體追著提問的 Dorian 家只有幾個街區。 這個地理巧合也引發了猜測:Finney 會不會借用了鄰居的名字作為化名? Satoshi Nakamoto 這個日本名字確實符合中本聰想要營造的神秘感。當然,這也可能純屬巧合。不過,Finney 和中本聰確實在時間線上也存在一些重疊。 不算 14 年突然跳出來回覆自己不是 Dorian 那次,中本聰最後一次公開在論壇上出現是 2011 年 4 月。他在郵件中寫道: 「我已經轉向其他事情。」此後徹底消失,再也沒有動用過他錢包裡的上百萬枚比特幣。 而 Finney 在 2009 年 8 月被診斷出 ALS。疾病的進展是漸進的,先是手指不靈活,然後是手臂,接著是腿,最後是全身。 到 2010 年底,Finney 的身體狀況已經明顯惡化。中本聰的淡出與 Finney 病情加重在時間上有重疊;但這是否有關聯,無從得知。 更讓人深思的是,Finney 在 2004 年創建了一個名叫的 RPOW 系統。這個系統解決的核心問題,正是比特幣後來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如何在沒有中央機構的情況下,防止數字貨幣的雙重支付。 密碼學 OG 的往事 OG,是 original gangster 的縮寫,翻譯過來意思大概是「老江湖」或元老。 在加密行業,OG 更用來指代那些入圈很早、成果頗豐和貢獻很大的人們。但真正的 OG,從來不會自稱 OG。 如果要在 2008 年創造比特幣,全世界有能力的人不超過幾百個。Hal Finney 可能恰好是其中之一,名副其實的密碼學 OG。 這不是誇大其詞。比特幣的創造需要一個罕見的組合: 頂尖的密碼學能力、對分布式系統的深刻理解、對數字貨幣歷史的熟悉,以及對創造不受政府控制的貨幣的執著信念。 Finney 的故事始於 90 年代初。當時美國政府將強加密技術列為軍火,禁止出口。一群自稱「密碼龐克」的黑客認為隱私是基本人權,決定用代碼對抗管制。 就在這個背景下,Phil Zimmermann 創建了 PGP(Pretty Good Privacy),一個讓普通人也能使用軍事級加密的軟件。1991 年,Zimmermann 把 PGP 的源代碼免費發布到互聯網上,掀起軒然大波。 Finney 是 Zimmermann 招募的第二個程序員。當時 PGP 還是個粗糙的原型,Finney 的任務是重寫核心加密算法,讓它更快、更安全。 Finney 花了幾個月重寫了整個加密引擎,讓 PGP 2.0 的速度有了質的提升。 這段經歷讓 Finney 成為了密碼龐克運動的核心人物。 當時密碼龐克們流行的看法是,密碼學能夠重塑社會權力結構,把隱私權還給個人。他們通過一個郵件列表交流想法,討論的話題從匿名通信到數字現金。 Finney 不僅參與討論,還運營著兩個匿名郵件轉發器,讓人們能夠隱藏身份發送信息。在這個社區裡,創造獨立於政府的數字貨幣是一個反覆出現的夢想。 2004 年,Finney 提出了自己的方案:RPOW(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 他的方案是這樣的:用戶通過消耗計算力生成一個工作量證明,發送給 RPOW 服務器。服務器驗證後,不是簡單地標記為「已使用」,而是生成一個新的、等值的 RPOW 代幣返回給用戶。用戶可以把這個代幣轉給別人,接收者再去服務器兌換新的代幣。 這是不是有比特幣工作量證明的味道了? 不過,RPOW 最後沒有獲得廣泛應用,但它證明了一件事:數字稀缺性是可以創造的。你可以用計算力制造出不能偽造、可以流通的數字代幣。 而 4 年後,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個署名中本聰的人在同一個密碼龐克郵件列表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Finney 立即意識到了這意味著什麼。 「比特幣看起來是個很有前途的想法」,他回覆了中本聰的帖子。 比特幣解決的正是 RPOW 沒有解決的最後一個問題:完全的去中心化。不需要任何服務器,不需要信任任何人,整個網路共同維護一個帳本。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Finney 下載了軟件,成為除中本聰外第一個運行完整節點的人。 接下來的幾天裡,整個比特幣網絡實際上只有他們兩個人。Finney 後來回憶:「我和中本聰交換了幾封郵件,主要是我報告漏洞,他修復它們。」 1 月 12 日,中本聰向 Finney 發送了 10 個比特幣,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筆交易。 可惜的是,就在幫助比特幣起步幾個月後,Finney 被診斷出 ALS 漸凍症。隨著病情發展,他的活躍度逐漸降低。與此同時,中本聰也在 2010 年後逐漸淡出,最終在 2011 年徹底消失。 兩條軌跡,兩個人物,在比特幣誕生的關鍵時刻交會,然後各自走向不同的結局。一個消失在網路深處,一個最終遺體被冷凍於液氮中。他們之間的真實關係,也許永遠是個謎。 加密群星閃耀時 從 RPOW 到比特幣的 POW,技術脈絡的傳承清晰可見。猜測 Finney 是不是就是中本聰沒有太多意義,更像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或許更值得被銘記的是,十多年前,中本聰和 Finney 這兩位早期的論壇網友互相交流、互相支持,將一個無人問津的密碼龐克小眾實驗反覆測試,直到上線。 沒有見證者,沒有掌聲,只有兩台電腦在互聯網的某個角落裡靜靜運轉。 他們不曾預料到,這個看起來有點極客味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會在十幾年後打開屬於加密自己的時代,成就萬億美元的市場;也不曾預料到各國央行會認真研究它,華爾街會擁抱它,金融變革中會有它的名字。 更重要的是,這些密碼學先驅們共同造就的比特幣,不斷糾正著、改變著、影響著更多人的觀念與投資選擇。 Finney 曾在討論數字現金時說過一段話,今天讀來依然動人: 「計算機技術可以被用來解放和保護人們,而不是控制他們。」 這段話寫於 1992 年,比比特幣早了 17 年。但它準確預言了我們今天面臨的困境,以及比特幣試圖提供的解答。 而中本聰,那個至今身份成謎的人甚至更加灑脫,留下了那句讓後世懷念和敬仰的名句: 「如果你不相信我,很抱歉,我也沒時間說服你。」 這句話,後來也成為加密社區的精神圖騰。它代表著一種態度:真理不需要推銷,時間會證明一切。 2014 年 8 月 28 日,Hal Finney 去世。他生前最後的編程項目,是一個加強比特幣錢包安全性的軟件。即使全身癱瘓,只能通過眼球追蹤器操作電腦,他仍在為這個他幫助誕生的系統貢獻代碼。 中本聰自 2011 年後再未出現。他的 100 萬枚比特幣至今未動,像一座數字紀念碑提醒著人們這個系統的起源。有人說這是終極的「銷毀證明」;創始人通過永不動用自己的財富,證明了他創造比特幣不是為了個人利益。 如果未來某天,醫學真的能讓 Finney 甦醒,他看到今天的加密世界會作何感想?他會為比特幣的成功感到驕傲,還是會對某些發展方向感到失望? 一切沒有答案。 但無論 Hal Finney 是否就是中本聰,他都是比特幣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沒有他的參與、支持和貢獻,比特幣可能永遠無法從一個想法變成現實。 群星閃耀的時刻已經過去,但他們留下的光芒,仍在照亮前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17:40

    加密貨幣成替罪羊?美國銀行機構才是洗錢大本營,FinCEN 揭 3,120 億美元黑金流

    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在最新報告中指出,2020 至 2024 年間,美國銀行為中國洗錢集團處理了 3,120 億美元的金流。 這份於週四發布的公告分析了超過 137,000 份《銀行保密法》報告,結果發現平均每年有超過 620 億美元資金透過美國銀行體系進入中國洗錢網路。報告顯示,中國洗錢網絡與墨西哥販毒集團形成了「共生關係」:販毒集團需要洗白在美國販毒所得的美元,而中國幫派則需要美元來繞過中國的外匯管制。 FinCEN 主任 Andrea Gacki 表示: 「這些網路替墨西哥販毒集團清洗資金,同時還涉及美國及全球其他重大地下資金流通計畫。」 除了毒品洗錢外,中國幫派還涉及人口販運與走私、醫療詐欺、老人詐欺等犯罪行為,並且透過房地產洗錢,相關可疑交易金額高達 537 億美元。 加密貨幣仍背負不公平指控 加密貨幣至今仍經常被政治人物點名為洗錢與非法交易的主要工具。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資深成員、參議員 Elizabeth Warren 今年初就曾聲稱:「不法分子正越來越多依賴加密貨幣進行洗錢」。她還因此呼籲監管部門對加密貨幣實施更嚴格監管。 然而,最新數據揭示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事實,即大部分洗錢與加密貨幣毫無關聯。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估算,全球一年洗錢金額超過 2 兆美元。而 Chainalysis 的數據顯示,整個加密產業過去五年的非法交易總額僅約 1,890 億美元。 TRM Labs 政策與戰略合作主管 Angela Ang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 「非法活動僅占加密貨幣生態系的一小部分,我們估算不到整體交易量的 1%。」 參考來源
  • 15:45

    加密儲備企業背後隱密交易:SharpLink 等公司股價異動疑涉內線消息洩露

    來源:《財富》雜誌 原文標題:"Crypto hoarding brings a stock pop for small firms—and in some cases shows patterns of possible insider trading" 編譯:金色財經 7 月中旬,抗癌藥物開發商 MEI Pharma 的股價飆升。這並不是因為這家 2003 年首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小公司發現了一種轟動一時的抗癌療法。相反,MEI Pharma 股價飆升的契機是該公司決定斥資 1 億美元購買加密貨幣 LTC 作為其資產。 股價從 3 美元飆升至 7 美元的高點,這並不令人意外。宣布收購 LTC 後,MEI Pharma 成為最新一家利用常見操縱股價手段的公司:當一家上市公司將加密貨幣添加到其資產負債表中時,交易員會透過買入股票來應對,從而將公司的價值推高至遠超收購成本的水平。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公告公布前的幾天裡,MEI Pharma 的股價幾乎翻了一番——儘管沒有向美國 SEC 提交任何重大更新,沒有發布新聞稿,社交媒體上也幾乎沒有任何討論。 MEI Pharma 並非唯一一家在宣布加密貨幣購買策略前股價出現異常上漲的公司。《財富》雜誌在其他小型上市公司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據金融教授、投資者和企業 CEO 稱,這表明內部人士搶先了解了部分公告。 「在我看來,這確實很可疑,」杜克大學研究公開市場內幕交易的教授 Xu Jiang 說道。「據我所知,很多內線交易的情況都是這樣。」他補充說,如果不進行徹底調查,他無法確定是否存在內線交易。 MEI Pharma 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另外四家在加密貨幣購買前股價出現異常波動的公司——Kindly MD、Empery Digital、Fundamental Global 和 180 Life Sciences Corp——的發言人未回應置評請求。另外兩家股價波動類似的加密貨幣資產管理公司 VivoPower 和 Sonnet BioTherapeutics 的發言人也拒絕置評。 新聞搶跑交易 八家數位資產財庫公司在宣布向加密貨幣業務轉型前數個交易日的股價走勢。 加密財庫熱潮 財庫公司是加密貨幣領域最新的狂熱之一,而億萬富翁邁克爾·塞勒(Michael Saylor)是這一趨勢的先驅。 2020 年,Strategy(前身為 MicroStrategy)創辦人兼董事長塞勒宣布,他的數據分析軟體公司將把比特幣納入其資產負債表。交易員們將該公司的股票視為全球最大加密貨幣的代表,並隨著全球最大加密貨幣價格的上漲而買入其股票。 對 Strategy 來說,這項策略非常成功,儘管今年第二季營收僅 1.15 億美元,但其累積了價值近 700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市值也達到了約 1,000 億美元。(相較之下,市值與之相似的星巴克同期營收為 78 億美元。) 其他公司也試圖複製 Strategy 的成功。早期的模仿者包括一家日本經濟型酒店公司(該公司於 2024 年開始支持比特幣),以及其他幾家公司。今年,這一趨勢真正開始興起。根據加密貨幣併購諮詢與融資公司 Architect Partners 的數據,自 1 月以來,已有 184 家上市公司宣布購買加密貨幣,總價值近 1320 億美元。 「我們已經達到了某種飽和點,」RLH Capital 創辦人 Louis Camhi 表示。 RLH Capital 是一家投資管理和顧問公司,曾協助近期的加密貨幣財庫交易。他表示,現在投資者正在觀望他們的加密貨幣財庫投資能否獲利。 「訊息洩露」 然而,其中一些從加密貨幣相關價格上漲中獲益的人並不是散戶投資者,而是與公司有聯繫的人或獲得私人詳細信息的外部人員,他們似乎通過搶跑報導新聞而獲利。 SharpLink 是一家體育博彩和賭場行銷公司,其股價在 4 月和 5 月初一度跌破 3 美元。但在 5 月 27 日,當該公司宣布計劃在其資產負債表中增加 4.25 億美元的以太坊時,其股價飆升至近 36 美元的高位。 然而,在公告發布前的三個交易日裡,儘管 SharpLink 沒有向美國 SEC 提交文件或發布新聞稿,但其股價卻從 3 美元上漲了一倍多,達到 6 美元。「肯定有消息洩露出去了,因為他們接觸了太多投資者,所以很難控制,」另一家參與此次交易的加密貨幣財庫公司的執行長表示。這位高管在談到競爭對手時拒絕透露姓名。 SharpLink 的一位發言人在 6 月 13 日宣布完成首次 ETH 購買後向《財富》雜誌表示,該公司已「制定政策和程序以防止」利用內線消息進行交易,但拒絕提供更多細節。 然後是明尼蘇達州一家小型非銀行貸款機構 Mill City Ventures,它也出現了金融家所說的「消息洩露」的跡象,即非公開資訊傳播到公司內部有權了解重大事件的人員之外。 在 Mill City Ventures 宣布籌集 4.5 億美元成為加密貨幣 Sui 財庫公司之前兩個交易日,其股價上漲逾兩倍,當週收於近 6 美元——期間該公司並未宣布任何業務方面的重大變動。 「在公告發布前,該股肯定有一些波動,」Mill City 高層、主導此次融資的對沖基金 Karatage 普通合夥人 Stephen Mackintosh 表示。他隨後補充說:「我們非常有信心,股價波動不會對交易定價產生影響。」 Mill City Ventures 現已更名為 SUI Group Holdings。 內線交易 對於可能影響公司股價的「重大非公開資訊」的發布,公開市場有明確的規定。 獲得重大事件消息的內部人士通常必須同意接受「穿牆(wall crossed)」處理,這個術語指的是從不了解股票走勢的外部人士「跨到牆內」變成掌握敏感資訊的內部人士。公司通常會建立一個資料庫,記錄已被「穿牆」的個人,以備監管機構日後調查內線交易時使用。 對於加密貨幣財庫公司而言,交易可能需要數月時間才能完成,但就在公告發布的前幾天,經紀人就開始了所謂的路演(Roadshow),即廣泛接觸投資者,鼓勵他們將資金投入交易。 例如,據 Mackintosh 稱,在 SharpLink 宣布其加密貨幣資金轉型計劃之前的三天裡,公司高層曾向投資者推銷資金。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這三天裡,該公司股價飆升。此外,在交易撮合者向投資者推銷 Mill City Ventures 4.5 億美元融資的兩天裡,這家小型非銀行貸款機構的股價也大幅上漲。 路演預熱 隨著交易促成方接洽投資者,SharpLink 和 Mill City Ventures 公司的股價都出現攀升。 美國內線交易法不僅禁止公司高層利用可能影響股價的消息進行交易。Sheppard Mullin 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前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 Elisha Kobre 表示,這些法律也適用於從這些高管那裡獲取資訊的其他人。這包括在路演期間聽取簡報的投資者。 就加密貨幣財庫公司而言,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誰從搶先交易中獲利。根據美國 SEC 的文件,雖然這些公司的一些高管在加密貨幣市場轉向之前提交了股票贈予或購買的通知,但絕大多數公司尚未出售其持有的股票。更有可能的是,除了公司董事或高管之外,還有其他內部人士獲得了消息。 儘管如此,這種可疑的價格波動與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在公開市場中發現的情況一致。2014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宣布合併前的 41 天內,公司股價平均上漲了 7%。儘管部分價格波動可能源於那些準確解讀市場行情的交易員,但研究人員發現,價格波動也可能源於那些利用內線消息進行交易的交易員。 德州農工大學研究內線交易問題的金融學教授彼得·齊拉基向《財富》雜誌表示:「被廣泛引用的學術研究表明,多數非法內線交易都發生在併購活動之前。」他援引 1992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起訴訟的非法內線交易案件中,有 80% 都與收購要約有關。 「每次做大型併購交易,都會發生這種糟糕的事情,」一位參與加密貨幣財庫公司的財務高層表示,他在談論私人商業交易時拒絕透露姓名。「而且你總是聽說美國 SEC 會詢問那些知道什麼、何時知道的人。」 打擊搶跑交易 最近幾週,採用加密財庫策略的公司已採取額外措施來防止「消息洩露」。 「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糟糕,」RLH Capital 創始人 Camhi 在談到那些搶跑發布加密貨幣財庫公告的人時說道:「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對沖基金 Karatage 合夥人 Mackintosh 和他的團隊知道 SharpLink 涉嫌消息洩露,因此決定在兩個交易日內(而不是三個交易日內)就聯繫投資者。他補充說:「我們注意到,目前市場非常活躍,我們盡力以最佳、最安全的方式運作。」 其他公司則走得更遠。其中包括 CEA Industries,一家專注於加拿大電子煙市場的小型上市公司。 7 月下旬,CEA Industries 宣布已融資 5 億美元,成為 BNB 的財庫公司。BNB 是一種與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密切相關的加密貨幣。CEA Industries 執行長 David Namdar 表示,交易撮合者在路演時沒有透露其股票代碼,而是在 7 月 25 日週五收盤後才告知投資者。CEA Industries 現已更名為 BNB Network Company。他表示,該公司希望在周一宣布進軍加密貨幣領域之前「盡量降低消息洩露或波動的風險」。 僅僅一週後,開發了名為 MARKET.live 的直播平台的小型上市公司 Verb Technology 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8 月初,該公司宣布已融資 5.58 億美元,用於持有與即時通訊應用 Telegram 密切相關的加密貨幣 TON。該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者表示,交易撮合者直到週五晚間股市收盤後才透露 Verb 的股票代碼。 該公司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與 CEA Industries 一樣,Verb 的公告也是在周一市場開盤前發布的,因此潛在的領跑者只能在盤前交易中買入該股票。 儘管如此,在公告發布前的四個小時內,該股仍上漲了近 60%。 文章源自《財富》,由金色財經編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PANews
  • 15:24

    Tiger Research:比特幣 Q3 目標價 19 萬鎂,但短期恐面臨回調

    以亞洲為重心的市場研究公司 Tiger Research 在最新報告中將比特幣在第三季的目標價設定為 19 萬美元,理由是全球流動性創新高、結構性 ETF 需求,以及 401(k) 退休金計劃新開放投資比特幣,為市場帶來 2021 年至今最強勁的配置環境。 Tiger Research 三大看漲觀點 Tiger Research 的看漲觀點依賴三大驅動因素:M2 貨幣供應量突破 90 兆美元、ETF 與企業儲備已佔比特幣供應量的 6%、以及監管綠燈開放美國退休帳戶投資加密貨幣。 川普此前已簽署行政命令允許 401(k) 投資比特幣,Tiger Research 認為這是一個「比特幣轉型為核心機構資產的明確信號」。對於 8.9 兆美元的資金池而言,即便僅配置 1%,也意味著近 900 億美元的需求。 此外,至今機構與 ETF 已累積了大量的購買量。ETF 合計持有 130 萬顆比特幣。企業儲備方面,Strategy 則單獨持有超過 62.9 萬顆,價值約 710 億美元。Tiger Research 表示,透過可轉換債券購買,讓 Strategy 的買盤具有結構性。鏈上轉帳量也更偏向大額,鏈上交易筆數雖然減少,但金額更大,顯示市場已從散戶流量轉向機構大宗交易。 針對比特幣的估值,Tiger 的模型先設定「基準價格」為 13.5 萬美元,再疊加基本面(+3.5%)與宏觀環境(+35%)的加成,推算出 19 萬美元的預測價,相較於本週平均價格 11.3 萬美元,高出約 67%。 鏈上數據好壞參半 不過,報告也承認網路仍顯失衡。日交易量與活躍用戶遠低於去年高點,散戶參與度下降,需要像 BTCFi 這類新計畫來重新點燃機構錢包以外的活動。且鏈上數據也釋放出好壞參半的信號。 首先,MVRV-Z(市價與持有者成本差距指標)為 2.49,過去處於這一區間時,往往因獲利了結而出現回調。 調整後的已花費輸出利潤率(aSOPR)為 1.019,代表目前賣出的比特幣僅略有盈利,顯示交易者主要鎖定溫和收益,而非在極端高位套現。 網路未實現盈虧比(NUPL)為 0.558,意味著市場處於健康但尚未過度亢奮的狀態。綜合來看,數據顯示比特幣市場雖然火熱,但尚未進入過度曝險的區間。
  • 14:37

    幣安創辦人 CZ 香港演講:解讀穩定幣、RWA、DeFi、DAT 與 AI 五大趨勢

    文章整理:Lesley 文章來源:MetaEra 8 月 27 日,在「香港加密金融論壇」上,全球最大數位資產交易平台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CZ)系統闡述了他對行業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思考。 趙長鵬(CZ)重點圍繞五個主題展開討論:穩定幣的演進與美元戰略地位、RWA 的監管與流動性瓶頸、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潛力、加密資產財庫(DAT)模式為傳統投資者提供的投資新方向,以及 AI 與 Web 3.0 融合將帶來的交易模式變革。 趙長鵬(CZ)的觀點不僅體現了他對當前行業發展的深刻洞察,更展現了其對數位金融未來格局的戰略思考。這些見解對於理解加密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投資機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以下根據趙長鵬(CZ)的現場觀點整理成文,筆者盡可能保持 CZ 的原句表達。 趙長鵬談穩定幣:從波動性「避風港」到美元全球化利器 其實,我並非穩定幣領域的專家,但幣安平台承載了全球約 70% 的穩定幣交易量,這使我們成為了行業內最重要的穩定幣分發渠道。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穩定幣的發展歷史。最早的穩定幣技術雛形是「Colored Coins」,這是比特幣社群最早探索的「資產上鏈」方案。2014 年,USDT 由 Brock Pierce 發起,項目初期發展平淡,隨後 Pierce 逐步退出,讓位給了現在的 USDT 團隊 Craig Sellars 等人,一直到 2017 年依然沒有太大起色。 2017 年幣安成立時,我們專注於幣幣交易,支援比特幣兌以太坊、BNB 等交易對,但缺乏法幣交易功能。這就產生了一個用戶體驗問題:每當比特幣價格下跌時,用戶只能將比特幣提取到其他法幣交易所兌換為法幣,而這些資金是否會回流到我們平台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同時,這也對用戶體驗極不友善。為了改善用戶體驗,我們決定支持 USDT,將其作為市場下跌時的「避風港」。當時,我們將穩定幣理解為一種短期儲值工具,因此支援 USDT 的決策相對簡單——沒有簽署複雜的合作協議、也不是戰略合作,只是單純地整合了這個產品。 這時,USDT 迎來了其快速發展期: 首先是 2017 年後,幣幣交易所進入快速發展期,包括幣安在內的許多平台都開始支援 USDT,推動了 USDT 的快速成長。 隨後,USDT 又迎來了第二波成長動力:許多亞洲用戶對美元有需求,但直接開設美元帳戶存在困難,USDT 為他們提供了替代方案。Tether 的獲利能力一直非常突出,由於面臨美國監管壓力和銀行合作困難,他們一直保持相對低調。 2019 年,美國合規機構 Paxos 主動聯繫我們,提出合作發行穩定幣的建議,於是有了後來的 BUSD。從 2019 年到 2023 年,BUSD 市值成長至 230 億美元,期間我們投入資源不大,主要做了一些品牌支持和推廣活動,例如「免費提現」活動。 2023 年,美國政府清退了 BUSD 項目。如果 BUSD 得以延續,將會有不錯的發展規模,因為當時 BUSD 的成長速度是超越 USDT 和 USDC 的。值得強調的是,當 BUSD 項目關閉時,所有用戶資金都得到了完整清退,這充分證明了 BUSD 作為一個合規、透明、安全項目的特質。 穩定幣與交易所已成為加密金融領域最核心的獲利板塊之一。其商業模式高度簡化:在取得合規牌照後,用戶存入資金,平台即可發行代幣;用戶贖回代幣時,平台則提供現金兌換。該模式具備低門檻、高流動性及龐大市場潛力,長期獲利能力顯著。 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美國政府對於穩定幣的態度這幾年發生了顯著轉變。美國這一屆政府非常聰明,憑藉其商業背景,深刻理解了 Tether 對美元全球地位的戰略價值。目前約有 1000 多億 USDT 資金購買了美國國債,而 Tether 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使用。關鍵在於,美國人本身並不需要穩定幣——他們可以直接使用銀行 ACH 系統進行美元交易。幾乎所有 USDT 用戶都在美國境外,這實際上擴大了美元的全球影響力。 這跟中國想擴大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這個想法是十分吻合的。穩定幣本質上是幫助底層貨幣實現全球化的工具,這應該對各國具有巨大吸引力。當然,作為自由流通的區塊鏈資產,穩定幣確實對外匯管制構成挑戰,但這些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目前我接觸的十幾個國家都對發展本地穩定幣表現出濃厚興趣,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法定貨幣可以上鏈。 美國於 7 月通過《GENIUS 法案》時,提出限制央行數位貨幣(CBDC)發展的政策方向,這項舉措體現了對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的深遠戰略布局。穩定幣之所以廣受歡迎,正是因為其高度的自由流通性和良好的使用體驗,而一些政府主導發行的數位貨幣在監管和監控方面可能更加嚴格,這反而會影響市場的接受度。其實,自 2014 年以來,已有超過 20 個國家嘗試發行 CBDC,但沒有一個真正獲得市場層面上的成功。 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帳本技術,其首個應用場景就是金融,因此穩定幣是區塊鏈技術的天然應用。目前我們只看到美元穩定幣發展較為成熟,其他國家貨幣的穩定幣還尚未崛起,這意味著這條賽道未來的成長空間極為龐大。現在,每個國家都想發展穩定幣業務。我認為每個國家至少應該擁有幾個穩定幣產品。 趙長鵬談 RWA:流動性、監管與機制的三重挑戰 儘管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賽道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其落地難度遠高於市場預期。具體挑戰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 流動性困境 從實踐角度來看,金融屬性較強的產品相對較容易實現代幣化,這主要因為傳統金融產品本身就具備較高的交易屬性,且數位化表達相對成熟。而非金融類資產的代幣化面臨根本性障礙。雖然理論上可以「Tokenize Everything」——所有城市、建築物、個人都可以發幣——但實際操作中問題重重。 以房地產為例,即使是波動較大的香港房地產市場,相對於比特幣而言波動仍然很小。這種波動不大的資產發幣後,因為波動不大所以交易性不強,訂單簿(Order Book)深度不夠。這時流動性就會變低,投資人就不會下很多單,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訂單簿太淺,交易量就會變低。如果投資人試圖進出數億元級別的資金,幾乎無法成交;即便資產上鏈,流動性依然不足,反而更容易引發意外波動,甚至被短期操縱。 2. 監管複雜性 具備金融屬性的產品往往會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它究竟是不是證券?它是證券還是商品,還是其他東西? 在大國或金融發達的國家,會有很明確的定義和不同的監管部門;在一些小國,可能就會是一個監管部門管完所有事情。如果涉及不同監管部門,合規條款就會比較複雜。企業需要申請不同的牌照:期貨牌照、現貨牌照、數位貨幣牌照、銀行託管牌照等等。當牌照拿得比較多的時候,業務模式也會比較受限,很多時候往往一個業務都跑不起來。 3. 產品機制缺陷 在我看來,美國證券代幣化在產品層面目前還是不成立的。我們現在看到的股票代幣化產品,例如 xStocks,它的代幣價格和真實股票價格並沒有掛鉤,這是不合理的。理論上講,如果兩者之間存在差價,投資者可以透過套利來賺錢。但現實情況是,這一差價一直存在——這就說明產品本身的機制跑不通。換句話說,在目前的股票代幣化賽道,代幣和股票之間沒有真正的聯動關係,所以整個模式在產品層面還不成立。儘管美國在嘗試多種代幣化方式,但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但目前仍存在著真正跑通的 RWA 模式—​​—穩定幣。穩定幣的底層資產主要是美國國債等傳統金融工具,這一模式的成功驗證了金融資產代幣化的可行性。 美元已經透過穩定幣實現了上鏈。在目前的區塊鏈生態中,幾乎所有資產都以美元計價,歐元和人民幣在這一領域基本上缺失。美國作為全球最大股票市場,透過區塊鏈技術吸引全球投資人購買美股,對其經濟發展極為有利。如果美國股票也能順利上鏈,將進一步鞏固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從理性角度分析,美國應當積極支持這一發展方向;而其他國家如果不參與這一變革,也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例如,港交所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交易所,如果在這一輪變革中缺席,其影響力可能會逐漸減弱。上交所等其他亞洲交易所也面臨同樣的戰略選擇。 從經濟上來說,這件事情是 100% 應該該做的事情,不做就會被淘汰。正如中國如果沒有阿里巴巴,電商市場就可能完全被亞馬遜主導一樣,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缺席同樣會帶來深遠的經濟影響。 儘管監管層面存在挑戰,但此趨勢對經濟的影響極為深遠,各國都應認真考慮相關布局。憑藉著亞洲人的智慧和創新能力,這些問題終將得到解決,而其中的關鍵之一在於時機的掌握。 對商業機構與創業者而言,需在市場窗口期精準掌握節奏:過早入場可能面臨生存壓力,過晚則可能錯失先機。 而當前就正值一個難得的黃金窗口期。美國政策對虛擬貨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支持態度,這必然會推動其他希望發展經濟的國家採取相應行動。香港作為長久以來的亞洲金融中心,加之香港政府也抱持著支持的態度,這樣的歷史機遇是很罕見的。因此,大家應該充分把握這項戰略機遇期。 交易所變革:去中心化必將超越中心化,香港如何把握機遇? 交易所的本質與未來願景 我認為交易所對可交易資產不應設限,所有資產都應當能夠在同一平台自由流通。 所有資產在上鏈之後都只是一個 Token,無論是加密原生資產還是現實世界資產(RWA),從交易所的技術角度來看並沒有實質差異。新增一個資產類別通常無需複雜開發,只要在現有鏈上支持即可。目前大多數 RWA 項目並不需要獨立區塊鏈,更多是基於以太坊、BNB 或 Solana 等公鏈發行代幣,因此在錢包和交易所層面的支持難度極低。真正的差異在於合規層面:你需要向哪個監管機構申請執照,以及能否獲得批准。一旦牌照問題解決,技術上幾乎沒有障礙。 從長遠看,未來的交易所應該實現對全球各類資產的統一交易,無論是一棟大樓、一位明星的未來 IP 收益權,甚至個人身價,都可以在同一市場完成流通。這樣不僅能最大化流動性,也能讓價格發現機制更有效率。 當然,RWA 也存在一些獨特的挑戰。例如,當你將一棟建築物進行代幣化後,如果之後想要出售這棟大樓,可能只能出售一部分。因為一旦發行了代幣,如果有投資者持有僅僅一個 Unit 的資產並拒絕出售,你就無法將整棟建築完全回購或者產生巨大的成本。可以理解為「鏈上釘子戶」的概念。 儘管「全球資產上鏈」的實現尚需時間實現,但對全球 90% 的國家而言並非遙不可及。相較於一些監管體系極度複雜的大國,許多國家更有可能直接採納統一的國際化標準,從而率先推動全球資產上鏈與自由流通。 香港發展世界級交易所的路徑思考 談到香港如何打造世界級交易所這個問題,我可以從邏輯層面進行分析。許多國家或地區在加密產業監管初期,往往選擇以嚴格管控來降低風險、確保安全。監管部門擔心出錯,因此通常會要求所有業務都在本地進行:本地牌照、本地辦公室、本地員工、本地合規部門、本地伺服器、本地資料儲存、本地撮合引擎、本地用戶基礎,以及完全獨立於國外的本地錢包基礎設施等。 這種想法在傳統物理世界中相對容易實現,例如透過保險箱和物理隔離來控制。但在數位貨幣產業,這種差異意義不大。無論伺服器位於香港、新加坡還是美國,被駭客攻擊的幾率都是相同的,因為一切都在線上運行。 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分割運營,僅建造一個安全的錢包基礎設施往往需要投入 10 億美元等級的成本。而且問題不只在於資金,更在於人才的短缺——你很難重複招募到數百位全球頂尖安全專家來建立這套基礎體系。複製一套完整系統的成本,實際上等同於建立一個一流的國際化交易所的成本。 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如果只允許本地居民交易,以香港為例,800 萬人口,或者其他小國 20 萬到 30 萬的活躍用戶基數,根本無法產生足夠的交易量。沒有流動性,價格波動就會非常劇烈,這實際上對用戶是有害的。 真正的用戶保護來自於足夠深的訂單池——當有幾億的大單時不會擊穿價格,當期貨價格波動時因為市場流動性充足而不需要強制平倉。在流動性較低的交易所購買 10 個比特幣,價格滑點會相當高,用戶也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因此,大型的全球化交易所能夠提供最基本的用戶保護——降低用戶的交易成本。 當各國都試圖建立獨立系統時,勢必帶來複雜的管理難題,從商業角度來看並不可行。同時,許多國家對可交易資產設有限制,例如香港目前對上市幣種的限制較多,產品覆蓋範圍有限。據我了解,香港多數持牌交易所目前處於虧損狀態,儘管短期內尚能維持,但這種虧損模式難以長期持續。 不過,香港也有其優勢——香港的改進速度非常快。我們看到香港在 5 月份推出了新的穩定幣草案,甚至早於美國。政府非常積極地與產業參與者溝通,包括與我們這些業內人士對話。香港在前幾年可能相對保守,這完全可以理解,隨著全球局勢的變化,香港現在表現得非常積極。 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很好的起點。過去的限制並不代表未來會一直受限,反而現在是探索機會的絕佳時機。這正是包括我在內的眾多 Web 3.0 從業者選擇在香港探索機遇的原因。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未來趨勢 我認為,未來去中心化交易所肯定會比中心化交易所規模更大。雖然幣安目前可能比較大,但我不認為它會一直保持最大的地位。 去中心化交易所目前沒有 KYC 要求,對於會使用錢包的用戶來說使用非常方便和快捷,而且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儘管有時過於透明,每個人都能看到其他人的訂單。 從監管角度來看,由於我們在中心化交易所的 KYC 工作做得不夠好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目前美國似乎對 DeFi 也沒有太多監管措施,這可能為 DeFi 帶來監管紅利。不過由於歷史原因,我個人很難再去嘗試這個領域。 從用戶體驗來看,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用戶體驗還是不錯的,但需要用戶了解如何使用錢包。實際上,使用過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人都清楚,用戶體驗並不理想。介面充斥著地址、合約等數字和「亂碼」,操作過程往往需要頻繁查看區塊瀏覽器,還得防範 MEV 攻擊等各種細節問題。我自己在學習時也曾多次遭遇攻擊。 因此,對於剛從 Web 2.0 進入 Web 3.0 的用戶,大多數還是會選擇中心化交易所,因為郵箱加密碼的登入方式以及有客服支援的模式讓他們感覺更習慣。但隨著時間推移,當一部分用戶對錢包變得熟悉,他們可能會轉向去中心化交易所。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手續費實際上比中心化交易所更貴,但長期來看,隨著技術進步,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費用應該會變得更便宜。 現在很多去中心化交易所都有自己的代幣激勵機制,透過發行代幣來做激勵。但這種激勵遲早會消失,因為不能無限發幣——無限發幣會導致現有幣價下跌。 因此,現在的市場還處於一個相對初期的階段,還有這些代幣激勵存在。但長期來看,我認為 5 到 10 年後,去中心化交易所會變得非常龐大。我認為,10 到 20 年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規模肯定會超過中心化交易所,這就是未來的趨勢。 雖然我現在不會再去主導相關項目,但從投資角度來講,我們投資了很多類似項目,不過都是小股份,我們現在在背後提供支持。我認為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相當大的。 趙長鵬談加密資產財庫策略(DAT):傳統投資者進入加密世界的橋樑 許多人往往將 DAT(加密資產財庫策略)的概念理解得過於簡單,但事實上這條賽道細分眾多。但歸根究底,其核心邏輯都是將數位貨幣以股票化的方式進行包裝,從而讓傳統股民能夠方便地參與投資。 DAT 領域存在多種層次和形態,就像傳統公司一樣,各類模式可以並存。加密 ETF 主要在美國發行,但不少投資者缺乏美國股票帳戶,或不願承擔其高昂的交易和管理成本。相比之下,像 Strategy 這樣的上市公司透過直接持有數位貨幣,往往能以更低成本實現資產配置。同時,它們的融資方式更為多元,可在美國、香港、日本等不同市場籌資。不同地區上市公司在融資管道和投資者結構上的差異,也塑造了各自獨特的市場格局。 在上市公司模式中,DAT 公司主要有以下幾種營運模式: 1. 被動的單一資產持有模式 以 Strategy 為代表,專注於比特幣單一資產的被動持有。這種模式相對簡單,管理成本和決策成本都比較低,可以一直堅持既定策略,無論比特幣價格漲跌。 2. 主動的單一資產交易模式 雖然同樣只持有一種幣,但管理策略完全不同。這類公司會嘗試判斷漲跌進行主動交易,這就需要對管理者的交易能力進行評估。因為其中涉及主觀判斷因素,這種模式的結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3. 多資產組合管理模式 更複雜的 DAT 公司持有多種不同的數位貨幣。管理者需要做出複雜決策:持有多少比特幣、多少 BNB、多少以太幣等,這個投資組合多久調整一次、什麼時候調整,都需要考驗管理者的能力。 4. 生態投資建設模式 這是最複雜的模式,除了持幣之外,還會拿出 10%、20% 或更多資金投資生態建設。例如專注以太坊的公司可能希望透過投資來幫助以太坊整個生態的發展,這種模式更加有趣。BNB 等支持其他數位資產生態的項目也有類似做法,但這對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DAT 並不僅僅是「持幣」這麼簡單,不同模式對應著不同的管理成本與管理要求。 我們目前支持的 DAT 公司傾向於最簡單的第一種形式。我們更喜歡只聚焦單一資產的公司,尤其是 BNB,因為判斷容易,也無需過多參與日常管理。在牛市時,上市公司普遍受益,但在熊市中,尤其是在美國,企業往往容易面臨訴訟。如果策略足夠清晰和簡單,訴訟風險會相對降低,公司法務成本也能隨之減少——畢竟打官司極為昂貴。 我們的目標是將營運成本降到最低,同時推動長期持有的理念。我們不希望公司動用資金去做額外的投資,而是希望它們能在支持生態發展的過程中更深度參與。 DAT 模式的重要意義在於,很多公司的財務部門、上市公司甚至國企、央企等,它們沒法直接買數位貨幣,但透過 DAT 模式,我們實際上可以讓這些傳統投資者獲得數位貨幣的敞口。這個群體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比幣圈大得多。 在我們參與的 DAT 項目中,我們通常只扮演小額支持者的角色。這些項目的大部分資金來自傳統股市或其他管道,對我們的生態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拉動了許多幣圈外的群體來購買數位貨幣。 我們一般不做主導,也不去管理這些公司,而是透過生態與人脈尋找合適的管理者。上市公司管理並非我們的專長,但行業內有許多人具備相關經驗,我們更傾向於與他們合作,發揮協同作用。 AI 與 Web 3.0 融合:從概念到現實的必經路徑 坦率地說,AI 與 Web 3.0 的結合目前仍不夠理想。但我相信,這一趨勢絕非概念炒作,而是未來必然會出現突破性發展的趨勢。幾個月前我提出一個問題:AI 將使用什麼貨幣?答案顯然不是美元或傳統支付體系,因為 AI 無法完成 KYC。AI 的貨幣體係必然是基於數位貨幣和區塊鏈,透過 API 調用或廣播交易(Broadcasting Transaction)即可完成支付。 這意味著區塊鏈的交易量將出現指數級增長。未來每個人可能擁有數百上千個 AI 代理,在後台完成影片製作、多語言翻譯、內容分發、預訂和消息回覆等任務。它們之間的頻繁互動將催生海量的微額支付,加密金融交易量保守估計也將成長數千倍。例如,一位博主可以設定文章前 1/3 免費,後 2/3 每次閱讀僅收 0.1 元錢。如果數十萬人付費,他便能獲得數萬元收入——這種模式在傳統金融體系下無法實現,但透過 AI 與 Web 3.0 的結合能夠輕鬆支援。 交易也將更具全球性。我可以同時僱用來自中國、印度乃至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和設計師,AI 將自動處理結算與支付。然而,目前 Web 3.0 領域大多數所謂的「AI 代理」仍停留在 Memecoin 式的偽產品階段:前端展示一些新穎的內容,而後端調用類似於 ChatGPT 這種成熟的大模型 API,缺乏真正的使用價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完成實際工作、創造經濟價值的 AI 工具,而頂尖大模型公司也在努力探索這個方向。 但 AI 的發展需要極為龐大的資金。大模型的算力競爭異常激烈,成本驚人。據悉,OpenAI 目前擁有約 1–2 PB 算力,每 PB 年費用約 65 億美元,而其擴張計劃是 10 倍至 100 倍規模——投入將是天文數字,這還不包括晶片開支。沒有任何 VC、公司甚至國家能夠單獨承擔如此龐大的資金壓力,這也是為何 AI 產業內開始透過 Web 3.0 這一角度去探索融資的新路徑。 從根本上說,AI 應被視為公共產品。目前許多大模型過於封閉。讓代幣持有者分享收益,使模型更加開源、去中心化和全民化,或許是更合理的發展方向。我與多位頂級大模型創始人也討論了這個事情。雖然目前一切仍處於早期,但這一趨勢必將到來。 儘管目前 AI 與 Web 3.0 的結合尚未完善,但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依然值得高度期待。 原文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PANews
  • 12:14

    美期交會發布新指引澄清監管,為境外交易所打開美國市場大門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週四發布了一份關於「境外交易所」(FBOT)註冊框架的諮詢意見,適用於那些依法設立並在美國境外營運的非美國實體。若這些公司希望讓位於美國境內的交易者能直接進入其交易平台,就必須依循該框架。 此舉為境外業者提供一條在美國合法營運的途徑。CFTC 在官方文章中指出,CFTC 的 FBOT 註冊框架涵蓋所有市場,無論資產類別,並同樣適用於傳統市場與數位資產市場。 CFTC 代理主席 Caroline D. Pham 在聲明中表示,此舉旨在消除近年來因「以執法代替監管」而造成的監管不明確性,這種執法方式是拜登政府任內的前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 Gary Gensler 所採用的,受到加密貨幣產業的廣泛批評。 Pham 表示:「那些過去被迫在境外司法管轄區設立據點以便開展加密資產交易的美國公司,如今有了回到美國市場的途徑。」她並形容此舉是「CFTC 將如何在我們『加密衝刺』行動中持續為川普總統帶來勝利的又一例證」。 近年來,包括幣安(Binance) 在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因未在美國監管機構註冊而被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根據 2023 年一項金額高達 43 億美元的和解協議,幣安同意「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在過去由 SEC 主導的時期,美國本土交易所在某些服務方面相較於境外交易所受到更多限制,例如在提供永續期貨、質押(staking)及槓桿交易方面的能力受到限縮。在社群平台 X 上,Pham 表示 CFTC 的新指引可能會重塑市場,她歡迎交易者回歸美國,並指出這一舉措「將美國市場向全世界開放」。 專精於衍生品與商品法的法律事務所 K&L Gates LLP 合夥人 Cheryl Isaac 在接受《Decrypt》採訪時表示,CFTC 的這份指引其實是在向大家提醒 CFTC 現行的規則。她說: 「這些規則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存在。雖然相關要求相對並不繁瑣,但你依然必須受到 CFTC 的管轄。」 Isaac 引述 CFTC 工作人員的信件指出,CFTC 的立場基本上是,只要一家公司是已建立的交易所,擁有禁止不當交易行為的規則並能落實執行,展現出財務健全性,且已獲得其轄區內的合法營運授權,那麼它就可以依據 FBOT 框架來註冊。 她還指出:「這與我們在 CFTC 其他類型的替代性合規規則中所看到的情況類似。」已經有多家來自日本、澳洲、歐洲、英國與新加坡等地區的公司依照這一框架完成註冊。 參考來源
  • 12:06

    DeFi Development 再砸 7,700 萬鎂增持 SOL,機構資本助推敘事轉向 Solana

    根據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DeFi Development Corp發布的官方公告,該公司宣布已購入 407,247 顆 SOL,價值約 7,700 萬美元。DeFi Development Corp 是採用 Solana 儲備的上市公司之一,其總持倉現已增至1,831,011 顆 SOL,價值約 3.71  億美元。此次增持資金來自近期股權融資,且該公司仍保留逾4,000 萬美元淨收益用於後續SOL 增持及金庫營運。 儘管 Solana 過去幾週的表現遠不及競爭對手以太幣。然而,過去 3 天 SOL 的表現卻相當強勢,相對以太幣上漲超 13%,表明當前市場投資人似乎正在將注意力從以太幣轉向 SOL。 而這一敘事的變化,與機構對 Solana 的信心增強,以及企業儲備的未來需求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 Zombit 此前報導, Galaxy Digital、Multicoin Capital 和 Jump Crypto 正主導設立一支 10 億美元的 Solana 投資基金,由 Cantor Fitzgerald 提供基礎設施支持。該基金規模比現有 Solana 配置高出 150%,有望為 Solana 原生項目注入大量流動性。此外,Sharps Technology 此前也宣布為其 Solana 儲備投入了 4 億美元,而 Pantera Capital 則正在尋求籌資 12.5 億美元,用於成立一間專注於 Solana 儲備的上市公司。
  • 10:26

    金價持續走揚、數位黃金疲軟震盪;摩根大通:比特幣應值 12.6 萬美元

    昨日加密貨幣市場一度出現反彈,但隨後在美國時段遭遇賣壓,比特幣從 113,000 美元水平回落至 111,500 美元。而以太幣則一度跌至 4,400 美元水平。 與此同時,傳統避險資產黃金則持續走強,最高漲至每盎司 3,423 美元,僅距本月初創下的歷史高點 3,500 美元咫尺之遙。若以 8 月整月計算,金價累漲近 4%,而比特幣同期則下跌 5.2%。在降息與美元走弱的宏觀環境下,黃金受益明顯,但「數位黃金」比特幣卻未能同步獲得提振。 不過,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認為,比特幣當前價格被市場「低估」。該行分析師指出,比特幣年初波動率接近 60%,如今已降至 30%,創歷史新低。分析團隊主管 Nikolaos Panigirtzoglou 表示,基於風險調整後估值,比特幣的「合理價格」應在 12.6 萬美元左右,預期年底前有望達到。 報告指出,比特幣波動性下滑的關鍵,在於企業儲備持續大舉買入,目前已佔比特幣總供應量 6% 以上。JPMorgan 將此動態類比為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的央行量化寬鬆(QE),因被動持倉鎖定資產,壓抑了市場波動。 另一個推動因素是指數被動資金的流入。Strategy 納入主要股指後吸引新資金,Metaplanet 則因晉升為富時羅素中型股,進一步納入 FTSE All-World Index。這些被動配置強化了比特幣的投資價值。 同時,企業間的比特幣儲備競爭愈發激烈。據悉,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KindlyMD 已申請最多籌集 50 億美元,以比特幣作為主要儲備資產;而 Adam Back 的 BSTR 則計劃挑戰 Marathon Digital,力爭成為僅次於 Strategy 的第二大持幣企業。 JPMorgan 強調,儲備買盤、指數納入及波動性下降,正共同推升比特幣的投資吸引力。比特幣與黃金的波動率比值已降至 2.0,創歷史新低,意味著在投資組合配置中,比特幣所需的風險資本僅為黃金的兩倍。若要與黃金約 5 兆美元的私人投資規模看齊,比特幣市值須增加約 13%,對應價格為 12.6 萬美元。 參考來源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